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核心提示
走在大街上,有陌生人跟你說自己的手機丟失或者沒電了,想借你的手機打個電話“救急”,你會行個方便給這位陌生人打個電話嗎?反之,當你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手機打個電話,成功的幾率又會有多大?這是一個人們可能隨時都會碰到的問題。記者連續三天走上街頭、居民小區等做“試驗”,不過調查的結果可能會讓大家有些失望。
50名受訪者
僅10人爽快答應
這次記者實地調查的地點,包括柳州市的福柳宏都、中山花園等3個居民小區、五星步行街和聯華超市商場門口,一共調查了50人,僅10人非常明確地表示會借手機給陌生人“救急”,23人明確表示不會借,另外17人選擇了“不一定”。
這也就是說:八成受訪者面對陌生人的這個請求,會選擇“猶豫”或“不理”。
記者在調查的過程中,也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當記者上前詢問時,幾次剛要開口,對方就立即離開,警惕性非常高。這在調查的結果中得到體現,在受訪的50人中,有28人第一反應是“這個人是不是騙子”。統計表明,有近六成的受訪者在看到陌生人向前求助時,首先考慮的是是否遭遇騙子,四成左右的受訪者會關注這位陌生人到底有什么急事需要幫助。
記者詢問了明確表示不會借手機的23名受訪者,23人均表示不在乎浪費自己幾毛錢的電話費。手機昂貴不愿借人使用、害怕泄露自己的信息、害怕有人借打電話故意搭訕等,才是拒絕的主要原因。其中18人表示擔心遇到騙子。
針對這50名受訪者,記者又拋出一個問題:當我們自己遇到手機丟失或手機沒電,需要打個非常緊急的電話而需要向陌生人借手機時,怎么辦?
一半的人選擇不會開口向陌生人求助,因為“臉皮薄、害怕被人拒絕”,寧愿“忍著”或找派出所求助;另外25人則表示會向陌生人求助。
有意思的是,表示會向陌生人求助的25人中,有9人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借手機給陌生人。也就是說,這9人不會幫助陌生人,但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又最希望得到陌生人的幫助。
長相老實
或可增成功率
在記者的調查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17人面對“借手機”時,選擇了“不一定”,其中11人選擇“看長相,感覺人老實、不像騙子就可能會借手機”。
福柳宏都的居民梁先生選擇了“不一定”這個選項,梁先生說,一般老年人、女同志不會騙人,所以這類人向自己開口借手機“救急”時,他可能會借出手機,但如果是成年男人、尤其是那種留長發、穿奇裝異服的年輕人,他就絕對不會借手機給這類人,因為在他的印象中,提出借手機要求的這類陌生人,最有可能是騙子,所以“理都不會理,直接走開。”
受訪者梁女士也表示:看人老實巴交,或者穿戴很整潔、有身份,不像那種為了幾百元的手機而行騙的人,自己就有可能借給對方使用。
梁女士自己也曾遇到過三次需要借人手機“救急”的情況。“我是女的,不會向女人借手機,我會選擇男性,心里估計大概那個人可能會答應,就跑上前去借!”梁女士笑呵呵地說,她三次在大街上向男士借手機,都成功了,但是如果大街上有陌生男士向她借手機“救急”,她不會借給對方使用。梁女士顯然很矛盾:自己遇到困難時會向男性求助,但又不會相信男性。
“隱形”騙子 傷了大家的心
害怕遇到騙子,這是八成受訪者猶豫或拒絕借手機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原因。
在記者的調查中,很多受訪者談到了他們看到或聽到的關于騙子行騙的事情,借手機打著打著人不見了,手機也不見了,這樣的騙局已經不讓人驚訝。大家印象很深的是發生在柳州的一件事情:去年4月份,柳北某專科學校的女學生,在校門口遭遇一名自稱“北大學生、來柳州做社會調查”的20多歲女生,結果這名女學生2300元的手機被騙走,最關鍵的是手機里有女學生的裸照,騙子后來竟以裸照威脅和敲詐那名女學生。
“這樣的事情太可怕了,所以碰上陌生人借手機打個電話,我是絕對不會借的!”從事物業行業的吳女士在接受記者調查時,非常直接地給出了“不會借”的選擇。
到底有多少人又真的被騙子騙過手機呢?在記者走訪的50名受訪者中,有3人自己或身邊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一位是周女士,她讀初中的女兒前兩年在龍城路一帶,遭遇一名陌生人借手機打電話,結果對方是個騙子,把她女兒的手機騙走了;一位是覃女士,自己讀大學的時候,朋友過生日,朋友的朋友借電話,結果自己的手機被騙走;還有一名是在超市工作的林先生,前年在南寧出差時,被一名騙子騙走了一部價值幾百元的手機。
除了上述三位受訪者,其余的人均表示:自己或自己身邊的人均沒有遭遇類似騙局,但騙子的新聞不斷呈現在網絡上、媒體上,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的選擇。
曾經受助 至今銘記于心
在50名受訪者中,有10人非常明確地表示,自己會借手機給陌生人“救急”,部分人為什么會回答得如此爽快,他們不擔心“騙子”嗎?
“我是受過別人幫助,至今銘記在心里,所以如果有陌生人求助幫他打個電話,我一定會答應!”在鐵路系統上班的魏女士介紹,她的女兒在外地讀大學,有一次坐中巴車回柳州,中途手機弄丟了,女兒在車上借了別人的電話給魏女士打了個電話,告訴她實際情況。魏女士非常著急,趕到車站去接女兒,中巴車還沒有到車站,魏女士拿出手機準備回個電話給女兒,問她什么時候車子會到站。最趕巧的事情發生了,魏女士的手機這時也沒電,一下子又找不到公用電話,她就向旁邊的一位陌生人說明了情況,那位陌生人二話不說,掏出手機幫魏女士打了一個電話,最終魏女士和她女兒取得聯系。
在和平社區工作的韋女士,也講了自己在街頭向陌生人借電話的經歷。韋女士介紹,有一次她到北雀路找自己的大姐,當她到達時,正準備打電話聯系,發現手機沒電了,于是就向行人借電話,對方也沒有多想,就把手機借給她。
“這是個很小的事情,但是現在依然記得!”韋女士說,“雖然說現在騙子很多,但也不是每個陌生人都是騙子,借手機給人打個電話并非難事!”韋女士說。
幾次被拒 讓人“透心涼”
在爽快答應借手機的兩位受訪者中,曾經也有街頭借手機被拒絕得“透心涼”,他們有深深的體會,才懂得緊急時刻多么需要別人行個方便。
工作兩年多的小李有一次到南京去旅游,出火車站時發現自己的手機不見了,小李想報案,在火車站向陌生人借手機報警,結果連續問了五六個人,沒有一個人搭理他,其中還包括穿制服的工作人員。
“說實話,當時我真是全身發涼,只是借個電話報警,竟然沒有一個人理我,急得當場都想哭了!”小李說,這件事情刺痛了自己,一個陌生人來求助,其實自己可能只需伸伸手,都會給對方帶來莫大的幫助,所以現在走在大街上,如果有陌生人向自己借電話“救急”,他愿意出手相助。
受訪者譚女士也被一件小事深深刺痛,那是前年春節的大年初四,她騎著摩托車帶著兒子準備到朋友家聚會,結果走到柳州市箭盤山路時,摩托車壞了,她想打個電話告訴朋友,但手機沒電了,于是就向路人借手機。結果連續問了三個人,沒有一個人愿意幫她,且唯恐避之不及。
“你不知道,那時候心里有多傷心,借手機打個電話,就這么一件小事,都這么難!”譚女士說,后來她只能跟兒子推著摩托車,一路走一路感嘆世態炎涼了。
-調查感言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聽得最多的,就是害怕騙子,害怕上當。
查閱資料,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指出,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悲觀的數據。
確實,形形色色的騙局,傷透了大家的心,也不斷蠶食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我們拒絕和陌生人說話,在心里樹起了“防火墻”,拒絕騙局,保護自己。
但,在我們高度警惕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會把那些正需要幫助的人拒之門外?更重要的,當我們需要別人幫助時,也可能被人拒之千里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