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4月21日,四川省雅安發(fā)生7.0級地震,南昌人防藍天救援隊災后第一時間奔赴災區(qū)。如今地震各項救援都已告一段落,藍天救援隊員和志愿者業(yè)已返昌。然而,從南昌到雅安,往返機票就高達人均2000元,更不用說在當地的食宿和發(fā)放賑災物資了。這筆高昂的費用是由有關部門報銷,還是由公益組織自行消化?同理可推,當民間公益組織自發(fā)地組織公益活動時,公益成本又該如何解決呢?帶著這個疑問,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內多家公益組織。
存在“零成本”公益嗎?
“零成本”公益并不存在
公益“零成本”,從字面上理解,無非是沒有成本支出的公益項目或活動。然而,在業(yè)內人士眼中,事實上并不存在“零成本”的公益活動。
“公益‘零成本’其實是個偽命題”。在這個問題上,以好青年綠色公益發(fā)展中心為代表的省內多家公益組織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相似的答案——公益需要成本,“零成本”公益并不存在。
“只要我們做事,就會有成本,而公益正是我們所做的事之一,所以必定是有成本的。”一位公益人告訴記者。“舉個例子,比如你要支助相關山區(qū)的孩子,但是這絕不僅僅是給錢這么簡單,在這之前,聯系那個地方,找到、發(fā)現那些孩子,工作人員的吃、住、行等,這些都需要成本。只是這些前期工作通常都由公益組織承擔了。”這位公益人表示。
更多公益組織認為,做公益并不是不需要成本,只是把捐贈的錢100%用于公益項目本身,其成本采取其他方式支付或轉嫁到其他人或機構上去。所謂的“零成本”,其實是指公益慈善活動的行政管理經費,不再從慈善捐贈中提取罷了。
人情時間人力也是成本
“人情也是一種成本,只是在于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方法。”好青年綠色公益發(fā)展中心負責人孟慶龍表示,所謂公益成本,不僅僅包括經費的支出,另外還包括人情、時間、人力等因素。“我們開展一個公益活動,往往要通過十幾天甚至幾個月的前期籌備,這其中平衡各方的關系、開展前期調研、申請相關單位的支持,除了資金之外,更多的是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孟慶龍表示。
此外,他還表示,在捐贈行為發(fā)生前后,捐贈物資和錢款的收支管理過程必然要產生成本。以最簡單的實施物資援助流程為例:發(fā)放捐贈物資前,對受益人群和當地的信息采集,發(fā)布捐贈信息,以及捐贈物資的接收、儲存、運送、發(fā)放、監(jiān)管、后期評估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投入人力和資金成本。
誰為公益成本埋單?
由政府或企業(yè)資助
既然公益需要成本,那么這筆費用又是從哪里來呢?是公益組織內部消化,還是由企業(yè)、政府承擔,又或者是還有其他的方式?“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對于這個問題,孟慶龍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好青年綠色公益發(fā)展中心聯合本報在今年4月舉辦了南昌萬人徒步為免費午餐助力的“百里健行”大型公益活動。當問到此類大型活動的成本如何解決時,孟慶龍表示,“百里健行”的成本由當地政府承擔了一部分,其余的費用大部分由各個企業(yè)以不同的形式分攤了,“基本上是一些贊助物資與提供人力的形式,比如贊助水、物料與提供網站宣傳等。”孟慶龍介紹說。
至于公益組織自身承擔的成本,孟慶龍表示,前期半個月的活動籌備和各方聯系協調是一項大工程,“那些天我和同伴幾乎每天都要跑好幾個地方,車費的花銷總計大概在2000元上下。”孟慶龍表示,其中更大的消耗可能還在于時間和精力方面。
公益組織自行消化
記者了解到,獲得政府和企業(yè)贊助的情況畢竟還是少數,很多公益組織表示,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由公益慈善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自己承擔。這其中固然有公益人的熱情在起作用,但也流露出一種淡淡的無奈。
據南昌人防藍天救援隊隊長單元平介紹,南昌人防藍天救援隊24名隊員和志愿者奔赴雅安災區(qū)的來回機票、在災區(qū)的食宿花費以及救災物資,除一部分物資由南昌人防部門提供和愛心人士捐助外,其余大部分均由個人自行墊付,其中兩名大學生志愿者的費用則由單元平和另外一位隊長分擔。
“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一直是單元平和伙伴們做公益的準則。他告訴記者,他是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藍天”的隊員也大多是一些私營業(yè)主、個體戶、企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等,大伙平時生活水平都還好,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就來幫助他人。“我們平常也經常控制自己的日常開銷,把額外的時間和額外的錢省出來做公益,說句玩笑話,就是把平常抽煙、打牌的錢和時間用來幫助別人了。”單元平笑著說。
通過基金會或商業(yè)項目獲資助
此外,通過基金會或承接企業(yè)的商業(yè)項目也是獲取經費的方法。前者是在項目通過后,基金會將撥付一筆款項,支援公益項目;后者則是承接企業(yè)的定制項目,例如幫助企業(yè)培訓、選拔人員,做一些對企業(yè)發(fā)展有利的公益。“但基金會通常采用分期撥付的方式,每次的數額有限。”和幾家基金會都有過合作的孟慶龍表示認為,商業(yè)項目則需要比較專業(yè)的團隊,這樣才能“在基于企業(yè)‘杯子’大小的前提下,裝最多的‘水’”。
觀點
是否“零成本”并不重要關鍵是要信息公開
有人曾做過幾個與捐款有關問題的調查:一是如果你想資助一個山區(qū)的孩子,你會選擇自己直接捐,還是通過公益組織捐?通常選擇自己直接捐款的人數更多些。二是當你給一家公益慈善機構捐款時,一家承諾所捐款項100%用于受助人,另一家明確說明所捐款項中有10%以內的資金用于機構的運作費用,你會捐款給哪家機構?對此,幾乎沒有人選擇收取10%管理費的機構。
從參與公益活動的義工到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公眾,面對這兩個問題時的反應是相似的。幾乎所有潛在捐款人都希望自己的錢一分不少地給到受助者手中。
然而當被問到第三個問題時,卻往往是一片沉默。這第三個問題是:如果自己直接捐款,要花多大的成本去找山區(qū)的孩子?如果由公益機構來完成捐贈過程,是否需要成本?誰來支付成本呢?
通過這個問題可以發(fā)現,給錢的過程不可能是“零成本”的,公益項目一定需要成本。
所以“零成本”的提法,實際上是提高公眾期待值的一種說法,對公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維護是不利的。公益項目一定需要成本。承諾沒有運營費用的,要么是欺騙捐贈者,在賬目上做手腳;要么有強大的官方背景,行政成本由政府買單;要么就是有定向的運營費用資助。最后一種情況無疑是最好的。不過,在沒有外來資助情況下,與其偷偷摸摸地消化行政成本,不如光明正大地亮出管理費用,公開接受社會監(jiān)督。(李征 沈冠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