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日前,在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共同發布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體質連續20多年的下滑趨勢首次得到遏制,但大學生的體質下滑仍然持續——19~22歲年齡段的大學生群體,爆發力、力量、耐力等體質指標,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究竟是什么導致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體質持續下降,江西省學子尤其是高校學生的體質又呈現出什么樣的趨勢呢?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省內各大高校校園里,“水桶型”和“竹竿型”的學生不乏其人,學生或者過胖或者過瘦,近視率也居高不下。更有些大學生連一個引體向上或俯臥撐都完成不了。而到每年各大高校軍訓時節,因耐不住訓練強度和高溫倒下的學生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見,江西高校學子體質正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
現狀
大二開始就不太鍛煉了
記者在紅角洲某高校走訪時,該校研一的羅同學告訴記者:“我們學校運動器材很多,設施也很全,場地也不少。但是同學們經常去鍛煉的不多,有些男生愛好籃球、足球的,可能一個星期去打一兩次球,但是女生的運動幾乎沒有。再加上我們前湖校區面積很大,比如從我們的研究生宿舍樓到校門口去坐公交車,騎自行車起碼都要將近半小時。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出門基本上坐環游車,更沒有運動可言了。”
一邊的李同學接過話茬說:“現在大學生的狀態可以這么概括:大一時,因為充滿好奇心加上學業負擔減輕,會經常跑跑步,上上體育課;大二時,開始重視學業、戀愛、考證,體育課開始上得漫不經心,也不常去運動;大三時,實習、考證,學業壓力更大,每天除了上課、吃飯、睡覺、戀愛、上網就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運動了;到了大四,每天實習,找工作,哪還有狀態去鍛煉。”
體育鍛煉難入休閑主流
記者隨后在該校做了一個基數為30人的不記名調查問卷,在業余時間“你首選的休閑放松方式”中,“吃飯聚餐”、“逛街購物”與“K歌”三類成為大學生的首選。而首選體育運動的女生幾乎沒有,男生也為數不多。而面對“你多久會去運動一次?”這樣的問題,選擇“幾乎從不去”的人達到了5人,“1個月一次”的達到了12人,“1周一次的”有9人,而“1周多次”的僅4人。在選擇體育運動的方式時,男生選擇的更多的是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與游泳也占了一定比例,女生則更多的是選擇了羽毛球與舞蹈。
在走訪了紅角洲范圍多所高校的操場后,記者發現,由于天氣等各種原因,除了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等個別場地在下午3~5點有少數男生運動外,其他時間段都沒什么人。
寧愿掛科也不愿跑步
聽說記者采訪這個話題,省內一重點高校已從事體育教學8年的鐘老師非常熱心,對這一現象鐘老師也有一肚子的話要說。他介紹道:“男同學大部分因為喜歡籃球、足球等,都還愿去上體育課,女學生的熱情相對比較低。從2004年到現在,我所帶的大學生的體質越來越差。就拿現在我帶的普修班來講,僅1000米這個單項測試,跑4分30秒就可以及格的,但事實的情況是不及格率的超一半以上。”說完,鐘老師無奈地搖了搖頭。
而另一位體育老師在旁邊笑著告訴記者說:“有的同學吃不了苦,上體育課就跟上戰場一樣,哭喪著臉。我帶的班級有一個學生考1000米時,跑到一半就不跑了,我問他為什么,他說太累了,跑不了。現在這樣寧愿不及格也不委屈自己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
探因
健康意識淡薄,宅男越來越多
10多個籃球場上只看見20多個人在跑動,顯得有些空曠;足球場上稍微熱鬧些,一幫熱愛足球的男生正在奮力奔跑,但稀疏的人影依然與偌大的體育場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記者20日在省內某高校操場上看到的一幕。
記者來到籃球場邊,一位正站在場邊喝水的男同學介紹自己是大二的學生,“我很喜歡打籃球,平時一有時間就會來打球。”“同學都和你一樣喜歡體育運動嗎?”記者問道。“好多同學更愿意把時間花在上網玩游戲上,特別是在冬天。”這位同學打開了話匣子:“我身邊的同學,喜歡看體育比賽和體育明星的很多,參加運動的卻很少。”
對此現象,鐘老師表示出了很大的憂慮:“很多大學生長期迷戀于網絡,從網絡世界尋求快樂。這種快樂感被強化之后,就會減少他們尋求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參加體育運動等方式獲取快樂的欲望。”記者調查發現,體育意識特別是運動鍛煉觀念的淡薄,是導致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