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巴唑是治療甲亢的首選藥品,最近卻面臨全國性斷藥危機,超過一千萬長期服藥的患者將陷困境。在他巴唑之前,則有心臟病手術藥品魚精蛋白、治療兒童肺炎的注射紅霉素、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西地蘭,它們曾是患者或普通家庭的備用藥,現在幾乎全部消失。每年都有一兩種藥品列入“瀕危”目錄,而它們的替代藥往往貴幾十倍上百倍,這些藥品為什么會消失呢?
通常說法是:藥價太低,藥廠賺不到錢,于是不生產。按理說產品只要短缺,緊接著就是價格飆漲,企業高興還來不及,怎么會不生產呢?
不是藥企不想漲價,而是不能漲價。以他巴唑為例,由于有效和廣泛使用,而被列入我國基本藥物目錄,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基藥全國最高限價,再通過各省招投標確定采購價。他巴唑的全國最高零售限價目前定為4.9元/瓶(5mg×100片)。企業生產藥品想要進入流通領域,就必須壓低競價。在制藥成本逐年攀升的當下,很多藥企干脆選擇停產。
此前,媒體采訪全國多家生產他巴唑的藥企,驚訝地發現:他們對該藥大范圍的短缺一無所知,盡管媒體已多次報道,藥品監管當局多次重申增加投放——當價格傳導的信息被阻塞,激勵不復存在,生產調節就完全失靈了。
企業家是受利潤驅動、用價格預判市場的角色。他們偶爾也會通過新聞報道和政府指令了解市場行情,不過這種判斷通常是滯后、模糊的。只有價格,才能使企業家準確進行資源分配。就像某地發生自然災害,企業無需深入災區考察,只要根據市場上各類商品的價格起伏和劇烈程度,就能判斷哪些商品最為緊缺。價格既是信息傳導器,也是激勵機制,企業只需要盯住價格,就能化繁為簡地進行市場行為。在他巴唑短缺事件中,有個細節值得注意:甲亢屬于“小眾疾病”,相對于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多發病,信息傳播并不占優勢。如果沒有價格引導,僅憑患者呼吁和政府關注,能否引起企業注意全憑運氣。
我國對大量藥品實行“核準加價”,醫療機構賣藥加價,不能超過成本價的15%。這個規定本意是抑制藥價上漲。但在醫療服務受價格限制、醫院普遍“以藥養醫”的情形下,采用貴藥以獲得更多加價額度成為醫生的通行做法。藥企因此選擇拋棄廉價舊藥,研發新藥,很多所謂“新藥”則是舊藥的改頭換面。經過重新注冊審批,成本變高了,舊藥的品牌價值被浪費,新藥通過很長時間才到達患者。面對政府的限價沖動,企業通常不顧長期收益,只求狠賺一筆,趁早收回成本。疾控專家鐘南山曾大為光火:“我搞了40多年的醫,有時都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往往是一個藥品換個‘行頭’改個名,搖身一變成新藥,‘身價’就立刻飆升。”其實哪有什么奧妙,只不過是企業對政府限價的正常反應。(陳興杰)
上一篇 :法律出手方能解“扶人遭訛”道德之困
- 1.貴州省上月經濟運行情況 PPI自20
- 2.長江日報:給依法討薪創造條件
- 3.全州電子商務現場觀摩暨總結會召開
- 4.莫讓彩禮成為婚姻的負累
- 5.《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誤服務不能滯后
- 7.延遲領取養老金不合理
- 8.公權失范才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維權參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