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
“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3日,網上一組圖片引起廣泛關注。可據記者調查,現場確有剮蹭事故發生,目擊者稱,老外駕駛無牌摩托車撞人后,還用中文辱罵被撞者。(新聞詳見今日本報14版)
根據網友一開始的描述,這則新聞有連貫性的一些細節———老外扶起摔倒的大媽、被大媽撕破衣服,大媽去醫院檢查無傷,最后老外賠付1800元了事。通過這些被曝光者篩選的細節,的確很容易誘導人往“訛人”上面思考。對此事的始作俑者,自然要批評,甚至要依法進行處罰,畢竟這次造謠,已經造成了相當惡劣的社會影響。但作為每一個個體,我們也應躬身自省、捫心自問,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我們是否具備了足夠的辨識能力?
在這起民意發生大轉變的事情上,網友從最初的“罵大媽”到最后的“挺大媽”,一切都因為有調查的介入、有事發時視頻的曝光。這件民意反轉的事情,再次見證了道德的敏感與脆弱。如果真相再遲到一點,如果任由爆料者恣意發揮,如果公眾繼續缺乏辨識,那類似的鬧劇,還會接二連三地上演。通過此事,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那就是———即便在“有圖”之時,也未必有真相,而在真相未明之時,結論不宜先行。
道德,的確是很容易被煽風點火的,也很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之前就有不少的愛心事件,到最后居然只是利用公眾愛心進行的炒作,這說明道德其實是脆弱的。不可否認,無論是愛心炒作事件,還是這起“訛人”事件,別有用心的始作俑者固然可惡,但一些人在跟風過程中失去理性也是不可取的。在這起“老外訛人”事件上,除始作俑者外,每一個煽風點火、道聽途說之人,都是間接的幫兇,都應該真心地對這位大媽道一聲“對不起!”
如果沒有道德裹挾的這股力量,大媽就不會招來這么多非議;老外也不會被打扮成“被訛者”的可憐角色。經一事長一智,我們客觀理性的態度,從來都不是等來的,而是在一件件事情中歷練出來的。公眾隨時保持理性的態度,的確是彌足珍貴的。在這起老外“被訛”事件中,道德裹挾背后的人性失落,上演了一幕現實版的卡夫卡式變形記。每個人都不愿這樣的鬧劇發生,那在保持理性之外,亦須遠離道德審判。
“真相未明,請勿結果先行”,這應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如此,我們的愛心、道德,才不會被別有用心者利用。置于更為廣闊的視野中,則是我們在眾聲喧嘩時,應保持必要的冷靜,不要盲目跟風。而任何利用道德的行為,都不會有贏家可言。
重慶晨報評論員 龍敏飛
上一篇 :任賢良:多講講好普通百姓的追夢圓夢故事
下一篇 :新京報:不穿囚衣出庭值得全面推廣
- 1.貴州省上月經濟運行情況 PPI自20
- 2.長江日報:給依法討薪創造條件
- 3.全州電子商務現場觀摩暨總結會召開
- 4.莫讓彩禮成為婚姻的負累
- 5.《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誤服務不能滯后
- 7.延遲領取養老金不合理
- 8.公權失范才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維權參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