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藥最好不打針,能打針最好不掛水。”已經從醫學院畢業5年的魏麗還記著在課堂上老師曾經傳授的這句俗語。事實上這個道理各大醫學院的課堂中,老師都會向在座學生傳達,但是現實的治療環境中輸液的使用卻和醫學院中老師所教授的理念大相徑庭。調查顯示,中國人年輸液超百億瓶,每年10萬人因輸液喪命。(9月8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作為一名醫生,在“每年因輸液死亡人數”這個問題上,我曾看到多個不同版本的答案。有報道說是30萬,有專家提供的數字是20萬,現在的新數字是——10萬。在這些數字前面,有相同的前綴“估計”。新聞里,現在用的是“保守估計”。
但是,因為它是個別人估算出來的結果,而不是通過嚴謹扎實的調研采訪,從可靠途徑得到的數據,所以對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存疑。在臨床上,輸液致死主要是因為過敏性休克。在臨床病例中,輸液中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概率很低,因輸液死亡的人更少。可以拿前不久湖北省報告的數據作為參考:今年前7月,死亡11例,其中10例是因注射藥物導致過敏性休克。如果把這個數據看成參照樣本,那么,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區域波動在數百范圍內,是比較合理。
衛計委官方人士曾公開提供過這樣的數字,2009年報告的因為藥物不良事件導致的,或者跟用藥有關的死亡病例是500例,2010年是600例,兩年加起來是1100例。這是截至目前比較可靠的參考數據。
時下濫用輸液的現象比較泛濫,所以能理解這種“保守估計”的善意:打算通過觸目驚心的數字,來說服人們遠離過度治療和輸液濫用,促進健康。但前提是,這種論據必須是扎實的,能經得起考據和追問。否則不但產生不了說服力,反而會傷害到觀點和結論。
“每年10萬人輸液喪命”的確能夠制造恐懼和不安,但通過這種手段來說服人們放棄濫用輸液,未必妥當和可靠。過度放大危害,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產生夸大和失真的認識,也有可能會令的確需要輸液的人,因此受到誤導,做出錯誤的決定,貽誤治療。(吳帥)
上一篇 :教師收禮太多也是受賄
下一篇 :“不相信愛情”是一種矯情
- 1.貴州省上月經濟運行情況 PPI自20
- 2.長江日報:給依法討薪創造條件
- 3.全州電子商務現場觀摩暨總結會召開
- 4.莫讓彩禮成為婚姻的負累
- 5.《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誤服務不能滯后
- 7.延遲領取養老金不合理
- 8.公權失范才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維權參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