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侗族聚居的地區,被譽為“世界苗侗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這里的苗族、侗族傳統建筑文化底蘊深厚,構造精美復雜的苗族吊腳樓、侗族鼓樓花橋,整個建筑以不用一釘一鉚而聞名于世。
苗族的吊腳樓大多于半山腰與偏坡間修建,純木質結構。據了解,修建吊腳木樓是十分講究的,有修成四角天井式或三方聯立式,自成天井口格局,一般的吊腳木樓,有四排三間或五排四間,各間寬敞,人居舒適。
黔東南州是著名的“杉木之鄉”,據當地人介紹,早些時候的侗寨,其建筑全是純杉木結構,木皮蓋頂、木柱立架、木枋作梁、木板為壁,不用一瓦一磚,門、窗、廊、欄等雕刻精美至極。不用一釘一鉚,宏偉壯觀的侗族鼓樓、風雨橋,造型也十分美觀,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建筑藝術的精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和“傳統建筑園地里的奇葩”。
記者在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看到日益增多的民族特色建筑,如:苗族美人靠式木質坐椅的公交車站,鼓樓、花橋、吊腳樓組成的民族體育場等等,使凱里的城市建設呈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
向同明是黔東南州文化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他對記者說:“凱里市和雷山縣率先將黔東南民族傳統建筑的文化元素、建筑符號,運用到鋼筋混凝土建筑中,形成獨具黔東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建筑。事實上,除此之外還有劍河、天柱、錦屏、從江、黎平、榕江等縣也有不同形式的運用。
存在注重建筑裝飾、忽視建筑結構現象
近年來,黔東南州在弘揚民族文化上做出了不少成績,特別是城市建設中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王金元是凱里學院人文學院從事民族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在談及黔東南州成功的經驗時,他對記者說:“黔東南州充分吸納少數民族的建筑風格,把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裝飾中,充分體現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如千戶苗寨吊腳樓,水上糧倉——新橋苗寨,凱里民族體育館,城鎮公交站臺等。除此之外,黔東南州的城市建設還注重點線面的結合,即:從小處著眼,小到每盞燈的設計都體現少數民族特色,每條街都展示少數民族風采,注重整體布局,整個城鎮、景區建設都充滿民族風情。”
在向同明看來,凱里市區和雷山城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主要是借用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元素,運用于屋頂、挑檐等方面建筑結構上打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的裝飾側重于內部結構的裝飾,而木結構的民族建筑則側重于外部結構的裝飾。
當前中國各地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沖擊了民族地區民族建筑的發展,好在黔東南州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意識到現代建筑對傳統建筑的沖擊,在城鎮規劃中,將民族建筑的文化符號、文化元素運用到現代建筑中來,使民族建筑文化得到弱小的傳承。所以,凱里和雷山等地形成的新式的民族建筑,只是裝飾文化上的民族建筑的發展,而非建筑結構上的發展。
據向同明介紹,黔東南境內的凱里、雷山、從江、天柱、錦屏等縣市的民居“穿衣戴帽”工程和風雨橋、鼓樓等建筑的興建均為黎平侗人古建筑公司承建,其匠師均為黎平縣人,現在這些匠師已經越來越少了。
由此可以看出,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黔東南州城市的建筑中十分注重融合民族元素,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黔東南州的城市民族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存在注重建筑裝飾、忽視建筑結構的現象,而且懂得民族建筑的人才也越來越少。
以政策和資金投入助推城市特色文化
“建筑材料基本為鋼筋、水泥、玻璃等,再加上現代化施工技術有模塊化特點,許多建筑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省造價成本,通過簡單拼裝復制而成。”針對當前城市建設出現的“千城一面”現象,黔東南州城鄉規劃局局長吳春說,“忽視對傳統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城市建設缺少科學規劃,導致城市面貌正急速走向趨同。”
為了切實推進黔東南州城市特色建設,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辦公室于2007年11月20日下發了《關于加強黔東南州城市特色規劃設計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黔東南州各市縣(區)要充分依托本地的原生態人文資源,規劃建設一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既相互差異又相互協調的民族原生態文化街區、文化廣場、文化建筑、文化雕塑,賦予全州城市鮮明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個性。
同時,該州還提出堅持以凱里市為中心,以施秉縣、鎮遠縣、黃平縣、雷山縣和黎平縣、榕江縣、錦屏縣、從江縣為兩翼,以重點小城鎮為延伸,構筑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旅游小城鎮體系。
據了解,黔東南州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房屋補貼政策,如:在舊房補貼方面,對寨內吊腳樓全體進行評定,對符合風貌且保存完整的農戶,給予現金鼓勵,即門票收入中15%~30%要返還百姓,作為民族文化保護補助費,最多可補助2000元/年。在危房改造方面,政府每年批一個名額,農戶自行申請危房補助,上交圖紙,先交村審批,再交至管理局,再交至城市規劃委員會,由政府組織人員進行考察、評定、審核,房高、體量大小等,需符合要求。評出的一級危房補助10000元,二級危房補助8000元,三級危房5000元。對新建房的補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按級別補助,分為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四個等級,符合要求的建筑補助2000-3000元/年。
黔東南州從2007年開始出臺五條措施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城鎮和村寨。其中第一、二條措施指出:提高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建筑藝術的認同感,系統地提煉出公認度高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符號予以推行,在城鎮開發建設中,通過“穿衣戴帽”等民族文化改造工程推進實施;在城市中引入苗侗民族特有的社區居住模式,加強城市配套設施如蘆笙堂、鼓樓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把民族文化的各種要素有機地融合進城市的建筑群落中,促進人與人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團結,構架各民族兼容并蓄、親和共處的人文環境。
據介紹,凱里市作為我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從2005年起,凱里市要求所有新建項目在規劃時就必須體現苗侗建筑文化符號,否則規劃部門不予審批。
據了解,為在城市建設中體現民族味,黔東南州和凱里市兩級政府,近年來已投資上億元,先后建成了在全國獨一無二的苗侗建筑風格的民族體育場、大閣山公園苗族建筑群、苗侗風格的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等,這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公共建筑,已成為貴州東線頗受歡迎的民族風情旅游新景觀。
2000年至2009年,雷山縣城鎮化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78億元,完成新區開發建設和舊城改造,建筑獨具特色,城鎮品味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城鎮的發展格局。
黔東南州民族建筑更應當注重建筑的空間結構
據介紹,德國希爾登市市長崗特爾·希布率三位專家曾經到黔東南州考察公務員培訓與管理、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時,對黔東南的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說,在世界上很難找到像黔東南這樣的土地,這樣的原生態品質,希望黔東南一定保護好這塊熱土,保護好這里的民族文化,讓她為世界永遠閃爍著原生、古樸的光芒。
向同明告訴記者,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結構、建筑裝飾。建筑結構即建筑物的整體構架規模、形狀,它還影響到建筑內部格局的形態;建筑裝飾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符號,也決定著建筑的風格特征,建筑裝飾包括內部裝飾和外部裝飾兩大部分。
向同明認為,凱里和雷山等地形成的新式民族建筑,只是裝飾文化上的民族建筑的發展,而非建筑結構上的發展,保護民族建筑,不僅要保護其建筑本身結構,更要注重保護建筑的周圍環境、空間結構和建筑形態。
王金元認為,未來黔東南州城市建筑凸顯民族文化元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可以在加大宣傳力度、重點打造特色街道、整合資源等方面繼續下功夫。
加大宣傳力度,使打造民族建筑與創建旅游城市成為市民的自覺行動。對傳統民居實施整體保護,而不是單個建筑保護。城市修建方案在街道寬度、樓層高度、裝修設計方面,一定要與周圍建筑環境和生態環境協調,體現當地特色,不可貿然施工。
重點打造的特色街道要突出規劃設計,將打造民族特色建筑工作落實到具體的城鄉建設之中。在設計方案上,要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吸收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突出地方特色。建成后的街道,以民族飲食文化為龍頭,以民族服飾文化為依托,以休閑娛樂為消費主體,充分滿足游客“體驗式消費”的需求,將會極大提高城市旅游的綜合接待能力。
為了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力量和資源,形成任務共擔、同創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就應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爭取國家有關民族、旅游、農業、新農村建設等政策的傾斜和支持,做到文化、旅游、農業等項目做在一塊、設施建在一處、活動連在一起,以解決單個項目投入不足的問題。(林文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