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雷山(郎德、西江、)—榕江(小丹江)—臺江(反排、施洞)
西江千戶苗寨:西江,是中國僅有的,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素有"苗都之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為全省13個保護與建設的民族鄉鎮之一;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欄民居文化的最好去處。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制作具有極高水平。苗族銀飾如大角銀、小角銀、銀冠、銀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西江鼓藏節(苗年),聞名四海,小節年年有,大節13年一次,鼓藏節集中展現苗族的蘆笙、銅鼓、銀飾、服飾、挑花刺繡、婚嫁喜慶、斗牛、斗雞、對歌、年飯等民族風情,是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最佳時機。
郎德苗寨:幾乎每一座苗寨,教可以說是苗族民間文化的博物館,但這樣的苗寨大多是有實無名,有名有實的可能就要算雷山縣的郎德了。這是因為它除了有豐富的苗族民間文化的“實”外,還有“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苗族村寨博物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名號。
郎德苗語稱“Nangl Deik”,漢名是苗語的音譯。“郎”的意思是“河流下游”,“德”是村前河流“Eb Deik”的名字,合起來就是“住在德河下游的寨子”。這座秀美的苗寨像一顆鉆石般鑲嵌在半山腰,寨前有大塊大塊的肥田和許多茂盛的竹林,寨里的房屋錯落有致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睦的人際關系,良好的自然環境,獨特的吊腳樓群,尤其是苗胞們對自己文化自覺的保護意識,使郎德成為天然的村寨博物館。
18年前,貴州省文化廳的一句干部在一次偶然的文物調查中發現了郎德,村民們的熱情好客和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自豪感嘆引著他。后來在有關部門和鄉親們的努力下,1987年作為村寨博物館,郎德正式對外開放。
小丹江:小丹江苗寨距縣城103公里,共有310多戶1370多人。地處雷公山腹地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山腳下,依山傍水而居,周圍原始森林層層疊障,林海碧波,山間峽谷飛瀑、銀花飛流,奇險無比。小丹江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幽靜之處,過著世外桃園般的生活。寨前四道瀑流下的溪泉匯集這小壩上繞著寨邊直入茅人河。苗家人用智慧建造了雄奇秀美的風雨橋和雕龍畫鳳的寨門牌樓。村邊建起了豪華典雅的全木質賓館。小丹江人十分好客,禮儀莊重,但凡賓客而致,俱以蘆笙歌舞相迎,米酒相敬,讓您醉在苗鄉。這里的苗族信仰“龍”,傳說他們的祖先就是龍神,后人為招回這位苗家大英雄,使山寨得到保護、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每年農歷2月(即龍天)在這里舉行盛大隆重的“招龍節”。各位一定要到這里參加這隆重的招龍儀式喲,讓您感受龍的子孫的光榮,并讓它永遠保佑你,使您健康平安。
反排:反排位于臺江縣東部,是苗族木鼓舞得以繼承和發揚的地方,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傳統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曾是氏族、部落聚集祭鼓的一種祭祖性的集體舞蹈,隨著祭鼓節習俗不斷的發展,廣為流傳。但由于苗族歷史社會的發展,地理、自然條件不盡相同,其風俗各有差異。就臺江而言,有的地區由于不過祭鼓節,致使木鼓舞中斷、失傳。有的地區雖過祭鼓節,祭祖的卻是銅鼓,木鼓被銅鼓取而代之。而方召鄉反排村任過祭鼓節并以鼓導舞,將木鼓舞的基本藝術繼承和發揚光大。
施洞:施洞位于臺江縣北部地區,目前已建成施洞苗族風情旅游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公館”。每年割完麥、插好秧后,臺江施洞地區五六十個村寨的苗族人民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獨木龍舟競渡,以祭祀的方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其場面驚心火爆,熱鬧非凡。
龍船由一根巨衫挖深槽另加兩側平衡舟拼成,長達二十多米,船頭精雕龍首,飾以牛(龍)角,牛(龍)角赫然書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預示了龍舟節祈祝的主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