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貴州麻江縣壩芒鄉貓頭大隊沙田村農民甘光榮,1987年背井離鄉到昆明打工,1994年在昆明街頭撿回出生僅6天的棄兒并將他養大,如今已19歲的養子龐成賓卻遲遲上不了戶口。父親希望兒子能辦個身份證,結束他“黑戶”的日子。
龐成賓:“我父母究竟是誰?”
2011年,龐成賓被中考拒之門外,因為他是一個沒有身份證的學生。龐成賓一再懇求老師給他一次參加中考的機會。禁不住龐成賓苦苦哀求,老師給了他一個模擬身份證號參加了中考,龐成賓以618分的成績達到昆明官渡區一所中學的錄取線,可由于沒身份證而未能上高中。
龐成賓回想自己坎坷的求學路時說,從官渡區德智小學,到在鈺成中學讀完初二后,也曾因沒身份證不得不轉到福興中學。沒身份證的尷尬,讓他感到無奈和痛心。轉念想想年邁的“父親”,最后還是決定棄學,幫養父甘光榮打理店鋪,減輕養父的負擔。說到這里,龐成賓突然凄楚地說:“我有時夜里都在想,我父母究竟是誰?”
奔波多年,孩子仍需在貴州落戶
2年前,甘光榮因兒子沒戶口沒身份證參加不了中考,便回到自己的戶籍所在地——貴州黔東南麻江縣壩芒鄉派出所為兒子上戶口,希望將兒子的戶口落到自己的戶頭上,然而因為沒有相關的收養手續被拒絕。
龐成賓沒上成學,就在養父開的胡椒店里打雜。然而,戶口、身份證依然困擾著父子倆。甘光榮說:“我想讓兒子學開車,以后幫兒子買輛車,可沒身份證,去駕校都報不了名。坐飛機,沒身份證買不了票,現在連火車票都實行實名制,買房子落戶也得有身份證。“我撿回家撫養本來是做好事,如果落不了戶,好事就變成了壞事,我這一輩子都感到對不起兒子。”甘光榮說去年自己又先后兩次帶兒子回麻江縣上戶口,還是沒辦成。甘光榮說,幾次奔波,特別是自己年事已高,已心力交瘁,“回老家落不了,落在昆明也行,畢竟兒子是在昆明土生土長大的。”
春城晚報記者聯系云南警方相關部門,得到的回復是,2008年民政部就頒布了《關于解決國內公民私自收養子女有關問題的通知》(民發2008,132號文件),根據通知精神,甘光榮在昆明做公證以后,可以回他戶籍所在地——貴州麻江壩芒鄉,替兒子提出落戶申請。
愿無償把兒子
交還親生父母
甘光榮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龐成賓很懂事,自己從來都沒有打過他。現在自己已經75歲,不能很好地照顧龐成賓了,只希望盡快找到龐成賓的親生父母,讓他們為孩子落戶。如果到時候孩子的父母要把龐成賓領走,他也不需要一分錢的報酬;假如沒有人來認領,他也愿意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以后要是龐成賓踏入社會了,就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他,“我已經替兒子存了一二十萬元呢”。
龐成賓說,自己想找親生父母,也是為實現有個身份證這一最大愿望,即使找到了,他還是會選擇留在甘光榮身邊。他說雖然親生父母對他有生育之恩,但從小跟養父長大,養父從小也是孤兒,沒有其他親人,“如果我再離開爸爸,他就真的無依無靠了。”(春城晚報記者 周平洋 實習生 楊浩 任玥文 貴州都市報記者 譚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