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10余萬人次
干部經濟建設能力大培訓
面對“趕”與“轉”的雙重任務、雙重壓力,全省扎實推進大規模培訓干部,黨員干部抓發展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黨性教育,組織換屆后市縣鄉黨政領導干部任職培訓1萬余人次。圍繞省委戰略重點,繼續實施干部經濟建設能力提升“4515”大培訓計劃,培訓干部10萬余人次。用好省內外和境外、國外培訓資源,重點針對工業經濟發展、城鎮規劃建設、項目引進實施、園區開發管理、對外經貿交往、招商投資金融、社會管理創新、農業產業化等舉辦110期專題培訓和12期“觀風論壇”輔導講座,培訓干部1.1萬余人次。在山東壽光縣、江蘇華西村的培訓實踐基地,外派培訓涉農部門干部和農村黨員干部1.4萬余人。加強在線學院建設,注冊在線學員達到2.3萬人。利用遠程教育網絡,開展培訓2200萬人次。創新改進培訓方式,推廣研討式、案例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注重“短平快”,不斷提高針對性,增強實效性。
健全政策體系
省委《人才決定》激活人才
人才是趕超之基、轉型之要、跨越之本,人才緊缺一直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瓶頸。為了更加有效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去年11月,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專門作出《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大力實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落實12項重點工程和6項重大政策,健全完善培養、留住、引進、用好、服務人才的系列配套政策,不斷提升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人才決定》提出,統籌建立“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在戶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及保險、出入境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和便捷服務,采取給予購房補貼、租房補貼和建設人才公寓等方式,解決引進人才住房問題。對于從省外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不受編制、職數、任職資格等條件限制。今后3年,省市縣三級財政分別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的3%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
成龍配套
引才由“獨角戲”變“大合唱”
立足省情,重點圍繞工業經濟、金融、投資、園區開發建設與管理等領域,從有利于加強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推進貴州與中央企業的聯系溝通、與發達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社會事業協作統籌考慮,組織有關單位、高校、企業拿出800多個崗位,系統化、配套式、成建制面向海內外引聘急需特殊人才,全年引進博士422名、碩士1476名,副高以上職稱人員125名,引進外國專家項目35項。成龍配套引進人才,形成了多層次的專業人才結構,對助推貴州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具有極強的聚合效應。同時,加大柔性引智力度,“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博士服務團”赴黔人數大幅增加,邀請35位院士專家參加“援黔行動計劃”,新設立30個院士工作站。新評選一批核心專家、省管專家和青年創新人才,新命名20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加快花溪大學城、貴州理工學院和一批國家級研發中心、省級人才基地、科研創新型園區、“人才特區”建設。
23項舉措4個100%
黨建新規助園區經濟騰飛
省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委組織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產業園區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緊緊圍繞推進工業強省戰略,從23個方面對加強和改進產業園區黨的建設工作作出規定,全省園區100%成立園區黨(工)委;園區內員工在50名以上的企業100%有黨員;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100%建立黨組織;園區黨務工作者100%參加黨建工作培訓,努力實現“四個100%”目標,使園區黨組織真正成為黨在園區的堅強戰斗堡壘,促進園區和企業健康發展。圍繞“四化同步”,還分領域分類別制定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黨建20條、城市社區黨建18條、少數民族地區黨建12條實施意見。社會組織黨組織集中組建,組建率從11.9%提升到94.1%。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