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家吊腳樓、侗寨鼓樓、民族服飾、手工藝品,還有苗藥、苗歌侗歌,這些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都是我們的特色。”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凱里市市長洪金洲說起黔東南州的特色經濟發展,如數家珍,并信心滿滿地說:“黔東南州要發展特色經濟,將州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土地資源科學統一起來,用創新的思維和管理,就能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發展之路。”
■不做工業就富不起來
“樹棒棒”到高檔家具
“特色經濟要發展起來,工業化是前提,不做工業富不起來。原來農民賣‘樹棒棒(原材料)’,因為工業化建設,原材料開發成旅游產品、高檔家居用品,農民收入提高了,資源得到更合理使用,也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生態保護中。”洪金洲代表說。
事實上,自2012年初開始,黔東南州就在國發2號文件和省黨代會精神的鼓舞和推動下,一路加速,奮勇前行。工業園區化,產業集群化,每個園區圍繞區域特色優勢,通過各類工業園區等載體,大規模集聚和提升區域特色經濟,從而有效帶動產業集聚和提升,成為黔東南州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截至2012年,全州17個縣(市、區)規劃建設工業園區17個,其中2011年列入省級重點培植園區4個,分別是爐山循環工業區、金鐘工業園區、鎮遠黔東工業園區和洛貫產業承接區。
■人無我有就是“特”
苗侗族文化是發展的根
“黔東南州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苗侗族文化就是我們的根,把它的特色做足做好,帶動其他經濟發展,這就是我們的特色經濟。”洪金洲自豪地告訴記者,黔東南州州府凱里市要打造成獨具苗侗文化特色的國際濱江旅游城市,要走特色城市化道路,這就是人無我有的“特”。
黔東南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和文化要素打造差異化發展,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帶動實現全州經濟的全面發展已見成效。2012年第五屆中國·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節暨首屆中國?凱里銀飾刺繡博覽會成功舉辦,黔東南州與海內外客商在非物質文化、旅游等領域達成62項合作項目,簽約金額高達121.64億元。
邁入“十二五”后的黔東南州,在“旅游活州”的發展思路下,深度發掘以苗侗民族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文化,讓這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的土地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燦爛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