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自2008年開展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工作以來,雷山縣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互助資金試點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扶農助農為宗旨,以發展壯大為主線,以強化管理,防范風險為重點,六措并舉扎實推進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村工作,為試點村貧困農戶早日脫貧致富發揮了有效作用。
一是健全工作機構,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縣、鄉、村互助資金“三級”工作領導小組,在全縣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縣鄉(鎮)村三級聯動、部門鄉鎮分工合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確保資金管理工作平穩運行和資金的良好使用效率,為試點工作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完善規章制度,明確工作職責。為切實抓好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工作的落實,結合該縣實際,制定出臺了《雷山縣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貧困村互助資金組織章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統一印制入社申請表、借款審批表、專用借據等。并嚴格按照《章程》由社員民主推選出理事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貧困村互助資金日常工作,成立監事會,加強群眾監督,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同時,實行分級負責制,層層簽定責任書,村對鄉鎮負責,鄉鎮對縣扶貧等部門負責,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任務到村。
三是瞄準工作重點,科學選擇項目。為確保互助資金安全運行,發揮效益,認真篩選試點村組建互助社。在放貸農戶的確定、扶持項目的選擇上,堅持因地制宜,因人選項,科學規劃,重點解決試點村農戶在增收中 “無本”、“無力”、“無助”難題。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提高農戶自我發展增收能力選定項目;針對不同試點村的經濟發展現狀、自然現狀和農戶的實際情況選定項目,使項目利于實施、利于農民增收;因村制宜、因戶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則,既規劃在短期內經濟效益明顯的種養業增收項目,又著眼于長遠解決貧困群眾增收問題,穩步脫貧選定項目。
四是搞好宣傳引導,營造工作氛圍。為使廣大群眾了解熟悉扶貧互助資金的有關政策,互助資金扶貧項目能夠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采取發放項目宣傳資料、進村入戶調查走訪、組織召開村組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多種形式,從政策依據、項目實施、資金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廣泛宣傳和動員。調動了廣大群眾自覺參與項目實施的積極性,促進了廣大村民積極主動申請入社,熱心監督,確保了互助資金項目安全順利運行。
五是狠抓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在互助資金項目運行中,將“抓好骨干培訓,提高管理能力,規范項目運行”貫穿于整個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多次特邀請州、縣金融部門有關業務專家到該縣對各協會理事長、監事長、會計和出納等人員進行借款申請審批表、借收款單據、相關財務票據、報表和會計核算方法等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確保了整個試點工作基本做到了管理有序、程序規范;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入社成員進行生產經營技術、技能等培訓,不斷提高項目戶科學種養管理水平。項目實施以來,累計開展培訓18期,參加培訓人員達5100余人次,發放培訓資料9400余冊。
六是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安全運行。為了充分發揮互助資金使用效益,實現互助資金滾動增值,雷山縣精心組織,規范運作,嚴格把關,確保互助金安全運行。把好項目審核關。互助資金作為農戶發展經濟短期資金需求的借款來源,發放必須有合適的、可靠的發展項目。基于此,互助社對申請借款的社員,逐戶核對項目,了解項目準備情況,對于項目準備充分、扶持前景看好、誠信意識強的社員予以確認,真正做到了資金用在點子上;把好借款額度控制關。在實施過程中,對于各類扶持項目按照投資額大小,規定了最大的借款額度;把好程序運作關。在借款過程中,嚴格按照實施細則要求,先由本人提出借款申請,互助社對該農戶申請的扶持項目進行嚴格審查,包括實地查看,根據農戶計劃實施項目的可行性,確定是否對該農戶發放借款;把好監督管理關。為確保互助金良性運行,縣扶貧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定期聽取互助社的工作匯報,現場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處理。同時不定期開展日常檢查、監測、階段性評估和定期評估工作,確保互助資金的安全有效運行。
據悉,2008-2012年,雷山縣丹江鎮、郎德鎮、望豐鄉等5個鄉鎮21個貧困村先后獲得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項目5個,資金共計591萬元。截止2013年5月31日,全縣有互助資金扶貧互助社21個,管理人員126人,入社農戶1791戶,農戶入社率43%。(趙仕平 姚艷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