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4月22日,在海拔1385米的雷公山腹地腳堯村。
柏油路修到家門口,村寨道干凈整潔,吊腳樓古香古色,茶果園彩帶連綿,如今的腳堯風景如畫。
“霧當被蓋地當床,秋風掃地月光燈,生活年年靠救濟,有女不嫁腳堯郎。”這首農民自編的民謠,可是當年雷山縣西江鎮腳堯村的真實寫照,由于環境惡劣,縣政府曾動議搬遷。
是舉寨搬遷,還是在絕地中尋找出路?原村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范吳秀忠率領腳堯村人與天斗、與地斗,硬是“斗”出一條符合自身科學發展的新路來,由“救濟村”到“小康村”的精彩蝶變。2012年,腳堯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的1260元提高到2012年的1.2萬元,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就達16戶,占全村農戶近40%。1996年被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文明紅旗村”,率先成為雷公山以戶為單位提前建成小康社會第一村。
蛻變之一: “種糧”改為“種茶”,耕地畝產1.2萬元
有耕田不種糧食,而用來種上梨子樹套種茶葉?
33歲的村民吳杰道出了原由,種糧好年成畝產量也只有150公斤,解決不了吃飯問題,1987年,吳秀忠用田試種梨和茶成功后,大伙紛紛種上梨樹,后來又套種茶葉,現在畝產茶葉7000元,加上5000元的梨子收入,一畝就有收入1.2萬元。家里15畝“茶+梨”的田,每年給他家創收18萬元。
如今,腳堯140畝的耕田全部種上茶葉、梨子、折耳根等經濟作物,茶葉基地達到1700畝,梨園300畝,折耳根、魔芋、楊梅等基地500畝,12戶農戶發展黑毛豬、野山雞等特色養殖業。
蛻變之二:“茅草屋”換上“大瓦房”,吊腳樓群成風景
“雨來聚成塘,冬到睡不著”,20多年前的茅草屋,已成為村民吳秀文永恒的記憶,如今他家蓋上了大瓦房,冰箱、彩電、電腦等應有盡有,家門口還有一輛小型汽車,專運當地農產品出山。
錢袋子解決后,腳堯村著力改善居住條件,當年的茅草屋,已找不到它的蹤跡,層巒疊嶂的古香古色的吊腳樓點綴青山綠水間,成了一道風景線,家家戶戶還建起沼氣池,用氣烹菜煮飯節省柴火不說,沼液給茶和果樹當“寶”料,成就了無公害茶(果),走上“豬+沼+茶(果、魚)”良性循環經濟之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