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是共產黨的政策好,是工商部門的引導好,才有了我今天的好日子”。常說這句話的老者是雷公山下雷山縣丹江河畔的苗族老人莫正明,他今年已經75歲了。這個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后擔任大隊會計、主任和支書等職務,1982年走上了個體經商之路的莫老者見證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個體經濟發展歷程。
改革春風吹拂中國之時,這個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嚴重落后、上有年過七十的雙親下有五個年幼子女、已是人到中年的漢子莫正明,正是生命的轉折時刻,一家人已經過怕了吃不飽、穿不曖、住不好的苦日子,都眼巴巴的望著他,這讓他的內心多么煎熬。在大力扶持發展個體經濟的號召下,1982年,經工商人員上門“指點”,莫正明與妻子悄悄商議后,嘗試性做起人生中的第一筆“大生意”:利用自家后院的天然井水發豆芽,小心翼翼地拿到市場上銷售。鮮嫩的豆芽,醇香的味道讓消費者喜愛,經營僅半年收入500元,這是他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基本解決了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在他的幫助帶動下,許多鄰居跟隨做起了“豆芽”生意。莫正明與妻子“又膽子大了一點”,做起豆腐生意。就這樣,起早摸黑的辛勤勞動,家里的生活條件逐漸改善。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開放,老百姓在“吃得飽”開始對“穿得曖”有了需求。為了幫助莫正明及家人轉變經商觀念,1983年7月,雷山縣工商局采取“早、快、全”三項幫扶措施:早指導,工商人員深入他家中進行經商指導;快服務,對注冊登記、貸款等做到特事特辦服務;全程幫扶,派專人陪同到省內、外學習經商等一系列理念,為他經商順利鋪平了道路,又做起了裁縫生意。
莫正明到廣州、福建等地進布料,自己加工成成品,拿到市場銷售,一件衣服或一條褲子有5-6元的利潤在當時這已是很高的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經營,他家成了小城萬元戶,蓋起了小城為數不多的260平方米小磚房。手中開始有了一些積蓄的他看到裁縫生意“前景廣闊”,可是一家人每天不停的剪、縫,最多也只能做出10余件成品,緊隨而來的是有很多人涉足了這行生意,也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膽子更大的莫正明看準商機,經過考察,去貴陽、到廣西、走湖南服裝批發市場直接購進成品,加入了“趕鄉場”的隊伍,到雷山縣各鄉鎮市場銷售,夫妻倆獲得了更多的效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