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產業支持,宜居新村里笑聲朗朗
“這是我們村今年花了6000多元剛從云南大理引種的美國紅提,目前已試種110畝,如果效益好,準備3年內在全村推廣種植1000畝;那是我們套種名貴藥材白棋……”村主任劉洪國指著村頭40畝葡萄基地說。
周坪村現有10個村民組344戶1472人。近年來,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幫扶下,該村依托自身資源優勢,通過做強做大雜稻制種、思州柚等精品水果產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村民逐漸富裕起來,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
2008年,上級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在周坪啟動實施了土地整理、環境綜合治理和“油茶良種基地”建設,促進農民富裕,打造美麗新村。
2011年2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該村交通條件惡劣的巖灣、虎坳和大竹山3個自然組57戶238位村民,決定從大山重重圍困的山窩里集體移民搬遷至4公里外的桐子灣,籌集資金建設美好新家園。
2012年8月,該村被黔東南州明確為岑鞏縣州級新農村建設精品示范點,并作出長遠建設規劃。
文化興村,努力建成全國詩詞楹聯之鄉
聽說記者要來,村民楊燕尤、楊彬尤哥倆早已擺好筆墨等候。

楊彬尤即興創作楹聯書法作品
“中華山河展宏圖,神州大地添錦繡。”“興國興家興業萬家興旺,宜農宜居宜樂樂在其中”……哥倆一口氣寫了10余付對聯后仍意猶未盡。
“由于時代原因,雖然當時只讀完小學畢業,但對于詩詞、楹聯和書法的喜愛,我們倆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間斷過。”今年80歲的楊彬尤說,他的堂弟楊燕尤更是酷愛如癡。
堂屋貼滿了楊燕尤親筆創作的書法作品。“每天練字至少一個小時,已成為40年來必做的功課,無論春耕秋種,酷暑寒冬,雷打不動。”楊燕尤老伴王桂英老人說著,從隔壁屋子里拿出楊燕尤老人平時練字的毛筆、壓鐵、硯臺和兩大捆手稿。
濃濃墨香中,蘊藏著一位農民藝術家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和執著。
“我們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文化更不能落后,自己一有空就去村圖書室借閱書報閱讀。”楊燕尤說,村里像他這樣酷愛書法、酷愛詩詞楹聯的還有劉洪錫、黃天華、涂洪海等幾十位。
岑鞏古名思州,始名于唐開府于明,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據悉,該縣宣傳文化等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采取措施,通過邀請詩詞楹聯界老師教學、舉辦詩詞楹聯大賽等形式,大興詩教、文化學習之風,把周坪村建成“宜農、宜居、宜樂”的美麗鄉村和文明全國的詩詞楹聯之鄉。(楊政權 鄒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