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幾天來,在海南三亞媒體中消失了四個多月的7歲殘疾女丐童王菲菲(化名)再次頻繁現身海口街頭。她雙腿殘疾,坐在小木板上,手里拿著行乞用的鐵碗向人討錢,54歲“養父”王軍打著傘給她乘涼。
2011年2月,“父女”倆在三亞行乞,由三亞當地公安、民政、瓊豫兩地媒體、醫院、社會愛心人士等多方共同介入,捐助萬元送他們踏上返回河南周口老家。當地政府幫辦低保、上學等手續。然而,一年后的2012年6月,王菲菲又重返三亞行乞,當地輿論一片嘩然。為了躲避關注,近日他們悄悄轉戰海口租房,繼續行乞。
為什么多重的社會干預和救助,卻依然無法阻止7歲殘疾女丐童回流乞討的現實?就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的采訪調查。
11月24日上午,7歲殘疾女丐童“父女倆”來到在海口市商業集中、人流量大地段大英天橋上行乞。王菲菲兩只嚴重潰爛的腳踝吸引了市民的注意。一位愛心人士見狀撥打了120以及海口市救助站的電話。隨后,這對父女被送到了海南省農墾醫院東湖門診部治療。
經檢查,醫生表示,王菲菲的腳是先天畸形,內翻,雙腳外腳踝嚴重潰爛,表面已有組織壞死的跡象。醫院立即開藥消毒并做了簡單的包扎,并為父女倆提供了免費晚飯。趕來的海口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提出幫他們提供住宿,并提供車票回家和住院治療的建議時,王軍拒絕了救助站的救助,并稱他們在海口有“家”,然后就悄然消失了。
11月24日下午,《法制日報》記者幾經尋找,在海口市博雅路內的一處出租屋找到了王軍“父女”的家。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面除了一張床,一個嶄新的蚊帳外,其他幾乎什么都沒有。
“真不想去救助站了,太浪費時間。”今年54歲的王軍說起被救助事情大倒苦水,稱去了救助站被送回老家就沒地方掙錢了,來回折騰也耽誤賺錢。河南省周口市老家耕地少,還得照顧生病的王菲菲,這樣下去也沒有經濟來源,出來行乞還能掙些錢給孩子看病。
王軍說,他是周口市鹿邑縣王皮溜鎮人,妻子已去世多年,有三個兒女均已成家。他收養的王菲菲患有雙足畸形癥,肛門膿瘡等病癥,不能像正常幼兒一樣行走和大小便。雖然王菲菲不是親生的,但是作為與他相依為命的人,必須照顧好她。這也被他認為是可以順理成章拿菲菲來乞討的理由。
果真是“生活所迫”,還是出于自己職業乞討的需要?一些接觸過他的老鄉說這很難形成一個定論:一方面他利用王菲菲進行乞討,一方面對孩子也很貼心照顧。
6年反復乞討被“救”拒返鄉
經調查,2011年2月份,一場由公安、民政、瓊豫兩地媒體、醫院、社會愛心人士等多方共同介入的7歲殘疾女丐童王菲菲救助行動,在多名熱心人士幫助下,捐助了一萬多元來幫助王菲菲看病。同年2月19日,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菲菲“父女倆”踏上了返回河南周口老家之路。
王軍說,2011年“父女倆”的事經海南、河南兩地媒體報道后,在河南周口當地有關部門協調下,“女兒”菲菲入王皮溜鎮一所小學念書。經人介紹,他也打起零工。但由于菲菲的傷勢影響,他不得不放棄工作把“女兒”接回家照顧。拿著好心人的萬元捐款,帶著菲菲前往北京等地看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女兒”的病稍有好轉,但很難根治,在治療期間內,沒多久錢就花完了。無奈之下他只得重返周口老家,僅靠買一些便宜藥物對病情進行控制。
“我帶著菲菲出來既賺錢,又照顧了她和家。”王軍說,對于利用殘疾女丐童來乞討,他并不以為難堪,如果在家里,自己又找不到活干,啥都沒有。在這里帶孩子上街乞討過生活,有衣,有房,還可以照顧她。
這只是王軍個人的理由。早在2006年8月15日,就有報道稱:2006年8月,一歲多的妮頭(當年菲菲的稱呼)跟著父親在上海乞討的一個多月,睡過醫院走廊也睡過路邊花壇,網上一群年輕媽媽在經過二十幾天不懈追蹤后,資助這對父女住進了旅館,隨后豫滬警方介入調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