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現在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發表科研論文第二多的國家。人們可能會認為,中國即將超越西方。但外媒稱,限制性的政治和文化態度仍在阻礙中國的科研進步。
據路透社報道,據經合組織預測,中國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約為1540億美元,相比之下,十年前僅有300億美元。歐盟目前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為3000億美元,美國則高達4000億美元。
但正如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中國開始科研生涯的陳德良(音)所說,不全是錢的問題。中國科學家發表科研論文能得到誘人的回報:如果一篇論文能夠在頂級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將能得到相當于幾年工資的獎勵。中國也許高產,但中國科學家在《自然》和《科學》周刊等頂級雜志上發表的論文仍遠遠落后于西方。中國發表的源于國際合作的學術論文數量也少得多。
報道稱,據經合組織收集的數據,2009年中國共發表28.5萬篇論文,相當于每1000人發表0.2篇論文。但這些論文中只有0.05%發表在頂級雜志上。小小的瑞士,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約為105億美元,其論文產出為每1000人4篇論文,其中超過一半發表在頂級雜志上。
此外,科學家們說,較難得到來自中國的國際合作。與此同時,許多科學家仍愿意到西方接受教育并在西方居住。
陳德良說,從缺乏在經濟上支付得起的好學校,到對糟糕的空氣和食品質量的擔心等,這一切仍在阻礙許多科學家返回中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對自由思想的態度和對權威的奉承阻礙了科研進步。“中國的科研文化與歐洲和美國非常不同。這里過于尊重權威,在科研領域,這不是什么好事”。
英國皇家學會于2011年發表的對全球科研格局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說,在1978年至2006年間,共有106萬中國人在國外學習,其中70%沒有返回中國。科學家們說,這一比例已經下降,但據估計仍有約一半在海外學習的人沒有返回中國。北京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況。于2008年推出的受中國政府支持的“千人計劃”使約600名海外中國人和外國知識分子回到了中國。
陳德良說,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所有這些計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吸引人們永久留在中國。
環境科學家宮鵬說,阻礙進步的主要因素是中國的文化史,一種不鼓勵好奇心和合作的文化史。缺乏合作和勞動分工使得小型研究組重復購買昂貴的設備,從事相同的分析,且不愿與競爭對手分享研究成果。結果是浪費了時間、金錢和人力。
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從事中國科研政策研究的曹聰說,激烈的競爭還導致將外國人才拒之門外的意外后果。中國科研界的高級軍團常常害怕競爭,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