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自來水含避孕藥”的微博原始數據來源于今年2月《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上的一篇雌激素評估論文,但該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員馬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引起關注是好事兒,但含有避孕藥這樣的說法是“拐了彎”。
網易網訊 一條稱“自來水中含有避孕藥”的微博日前引發熱議。微博中的數據來源于今年2月《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上一篇題為《中國水源水雌激素效應評估》的文章。5月29日,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梅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第一次針對水源地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引起關注是好事,但微博的引用‘拐了彎’。”
馬梅說,他們檢測的是水源水的數據,不代表自來水的情況。而且,雌激素含量很低,是“納克每升”數量級,“沒必要有這么大的反應”。
事實上,由于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檢測精度大幅提高,原來濃度很低而無法被檢測到的物質也能被檢測出來。因此,“檢出”并不一定指環境中這類物質增多。理論上,只要檢測手段無限先進,任何存在的物質都能被檢測出來。從環境監測角度講,如果提到“未檢出”,則必須要給出檢測方法和檢測限,否則是不科學的。
馬梅研究組在松花江、遼河、海河、長江、淮河、珠江等6個主要水系采集了23個水源水樣,采用重組基因酵母的測試方法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這些水樣都表現出明顯的雌激素效應。
之前沒有科學家用生物方法來評價內分泌干擾物的環境效應,馬梅等人此次進行了首次嘗試。“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專門針對雌激素的標準,從生物反應的角度去反映雌激素污染的狀況,比傳統的化學分析方法更科學、更全面、更綜合。”這是此項研究的初衷——為中國水源水雌激素檢測評估提供一種新方法。
“研究本身只是作了一個水樣檢測,并沒有分析來源。”馬梅補充道。
他們將檢測數據與國外的類似研究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跟西方國家的水源水相比,我國水源水中的雌激素含量處于中等水平,歐洲國家相對較低,這得益于其成功的環保政策和先進的治理技術。“完全沒有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
目前環境中的雌激素濃度,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遠低于其他環境因素。專家研究環境雌激素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影響還僅局限于實驗室,且投加的濃度很高,一般在“微克每升”數量級,是水源水中濃度的幾千倍或更多,目前尚未有研究確證“納克每升”這樣低濃度的環境雌激素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影響。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僅僅只是猜測可能性。
“水源水與自來水不是一回事。”馬梅一再強調。
在水處理過程中,采用常規處理和深度處理,包括各種氧化、吸附環節,如臭氧、紫外、活性炭等處理方法,會使包括雌激素在內的污染物含量大大降低。特別是像一些大城市,給水技術已屬較高水平,經過各個步驟、多種手段之后,喝到的自來水是安全可靠的。
對于雌激素這樣的新型污染物,目前還沒有相應的飲用水標準,不僅中國沒有,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沒有。專家表示,標準的制定是一個復雜而慎重的過程,對于像雌激素這樣沒有研究清楚的污染物,隨意制定一個限值過于草率。
記者注意到,將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將原有35項水質指標提高到106項,指標限值更加嚴格,其中也包含了雙酚A等環境雌激素指標。
有關專家稱,飲用水新國標106項監測指標,對人體是有安全保證的。在達標合格的情況下,雌激素的含量比較微量,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