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這幾年我把自己的6多畝農田全部投下了魚苗,壩子田又養魚又種稻,效益雙倍,每畝利潤可達5000元以上,6畝田僅稻田養魚收入就達到了4萬余元。”排羊鄉展里村二組村民顧志斌高興地說。眼下展里村的村民正忙著下田捉田魚,田坎邊站滿了前來搶購的商客,把農民們給忙壞了。這是臺江縣開展扶貧開發中實施稻田養魚項目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臺江縣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和突破口來抓,本著“政府引導、群眾參與、資金到村、項目到戶”的原則,不斷創新扶貧機制,扶貧工作從“輸血型”扶持向“造血式”扶持轉變,多措施、全方位推動扶貧工作,打造出金銀首飾、民族刺繡、稻田養魚、綠茶、金銀花種植等“名優特”產品,努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扶貧之路。
“變送為引”,在產業發展上“造血”。針對貧困群眾發展缺資金,致富缺門路和貧困村產業發展“短腿”的問題,扶貧部門按照扶貧工作要求,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信貸扶貧推動、互助資金促動、產業園區拉動”的四輪驅動機制,引導農民積極發展“稻田養魚、金銀花種植、民族刺繡、金銀首飾加工、經濟果木”等產業,打造出一批“造血式”扶貧產業帶。通過產業扶貧資金扶持貧困戶發展種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村村有支柱產業。近三年來,全縣新增綠茶基地種植面積2000畝、稻田養魚基地1500畝、大棚蔬菜種植85畝、金銀花產業2990畝、苗族刺繡專業戶31戶、銀飾加工專業戶55戶、枇杷種植5000個、核桃種植7500畝等,扶持發展畜禽養殖基地3個。
“增強功能”,在基礎設施上“造血”。 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該縣扶貧部門采取“資源整合,連片開發”的辦法,以貧困片區為平臺,整合專項扶貧以及交通、水利、發改、教育等行業部門資源,變“散打”為“合力”攻堅。通過修橋鋪路、危房改造、人飲工程等項目,解決了4萬多名山區群眾的行路、居住、飲水、就醫等困難,從而達到為“造血”的目的。據了解,自去年啟動實施扶貧工作以來,該縣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000多萬元,共建各類農村基礎設施項目600多項,其中,完成156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成通鄉油路135公里、通村公路457公里,完成爛塘等5座病險水庫治理,農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37畝,解決了8.8萬人飲水困難,新建沼氣池158口;完成156個村(居)分別設立了黨務政務便民利民綜合服務站,農村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智力扶貧”,在農民技能上“造血”。在扶貧攻堅中,臺江縣注重智力扶貧,將貧困村的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大力實施針對性的農業實用技能培訓,使其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能力。近日,縣扶貧辦采取企業+培訓+就業“三位一體”形式,組織貧困群眾到華陽電光源有限公司、華凱光電源有限公司車間等企業和產業基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接受培訓的人員現已成為華陽電光有限公司、華凱光電源有限公司、風月大酒店、金紅陽山莊等企業第一批技能員工。今年以來,該縣先后組織農民工到企業、基地舉行了培訓6期200余人次,有效地解決了200余名青壯年農民就業、創業難問題,并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結親聯婚”,在幫扶活動上“造血”。“干部下基層活動開展得好,從我們村出去工作的黨員領導干部又回鄉來幫扶我們,幫助我們完善路面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電腦辦公設備”。談到村里的變化時,排羊鄉排羊村黨支部書記熊庭付感慨萬分。
為進一步增強了農村扶貧效果,臺江縣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黨員干部結對扶貧制度,明確了全縣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回原出生地村寨開展幫扶。在扶貧活動中,該縣采取“一幫一”、“多幫一”、“一幫多”等方式,組織領導干部與貧困農戶結成幫扶對子,結合貧困程度的不同,分門別類地進行“對癥下藥”式幫扶,增強了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到目前,我縣共有200余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主動與200余農戶結成了幫扶對子,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困難資金達200余萬元,興辦惠民實事1100余件,為農民群眾送致富信息3500多條,受到了基層群眾的廣泛好評。(臺江縣扶貧辦 毛光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