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岑鞏:吳三桂墓碑

岑鞏:吳永鵬在介紹秘傳家史

岑鞏:專家們查看陳圓圓墓

岑鞏:專家們在研討
老家來了人
來自江蘇高郵的楊國寶先生也是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嘉賓,由于他不是研究清史的專家,所以最初并未受到太多的關注。
直到在一次會議上,李治亭教授無意中說起他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的老鄉時,媒體記者才將目光聚焦到了他的頭上。
楊國寶有多重身份,他是高郵神居山風景區管委會負責人,持有導游資格,還是研究先秦的歷史專家,與李治亭教授是很要好的朋友。
“本次會議我不在邀請之列,但李治亭教授說研討會專家云集,規格很高,而且因我與吳三桂、陳圓圓是老鄉,所以他就讓我也來參加。”楊國寶說,他往返的產生的費用都是自掏腰包,但還是覺得很愉快,因為學到了不少東西。
楊國寶告訴記者,根據高郵市的史志資料記載,陳圓圓和吳三桂均為高郵人氏,其中吳三桂出生在神居山中,這里還是上古的帝堯的故鄉,因為帝堯出生在“三月三”,所以每到“三月三”這一天,當地群眾就會隆重集聚開展紀念活動,延續了千百年。
“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個現象,吳三桂在‘三月三’稱帝,馬家寨吳氏家族選定秘傳人的日子也是在‘三月三’,這其中應該存在某種聯系。”楊國寶說。
有專家認為,楊國寶所說的情況比較重要,它可以進一步證明“馬家寨吳氏族人是吳三桂后人”的說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同時還有專家建議,將對吳三桂、陳圓圓研究的范圍拓展到江蘇高郵,這樣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此來說我建議第二屆吳三桂、陳圓圓史跡研討會到高郵去召開。”楊國寶說。
貴州與云南,不用爭論
對于陳圓圓最終歸宿地何在的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其中“蓮花池”之說有一定的影響力。該說法認為,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昆明城破,陳圓圓投身昆明蓮花池自盡并葬于蓮花池畔,今天的蓮花池在云南民族學院內,那里還有陳圓圓的衣冠冢。
在文獻中,也能找到“蓮花池說”的文字資料,清代“通經學,尤好金石考據”的阮福在《后圓圓曲·序》中稱陳圓圓在城破后“自沉于蓮花池,即葬池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貴州傳出了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發現陳圓圓墓冢的消息,這立即引起了各方的關注。2010年,滕紹箴、李治亭等五位清史專家進入岑鞏馬家寨揭秘,便有媒體報道稱“陳圓圓香歸何處再起爭議,貴州與云南相互爭搶”。
記者搜索發現,關于云南與貴州爭搶陳圓圓的相關報道在網絡上比比皆是,多數出現在2010年滕紹箴清史專家到馬家寨揭秘之后。
滕紹箴說,他也看到了相關報道,但貴州和云南,沒有必要去爭論。首先,爭論得看證據,誰的證據充分有力,誰的說法就能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貴州和云南,可以聯手挖掘和打造與陳圓圓有關的文化,促進兩地經濟發展。”滕紹箴說。
滕紹箴認為,陳圓圓在云南生活過,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但從目前掌握的證據來看,陳圓圓香魂最后的歸隱地在馬家寨。“陳圓圓先在云南生活,最后才逃到了馬家寨,兩者互為補充,相關各方大可不必爭搶。”滕紹箴說。
懸案有定論
但研究仍要進行
雖然專家們就陳圓圓最終歸隱地在馬家寨的史跡達成了共識,但還是有一些專家認為此事還要作更深入的研究,并指明了今后的做法和研究方向。
方鐵教授說,馬家寨周邊有不少漢族村寨,第一種可能是這些村寨的先祖與吳三桂有親密關系;另一種可能是這些村寨從外遷入,本身是漢族。方教授建議對這些村寨進行研究,尋找與陳圓圓歸隱地在馬家寨的旁證。
社科院歷史所清史研究室教授李世愉說,甕安縣也有吳三桂后裔,建議將他們與馬家寨的吳氏族人聯系起來研究。他同時建議建立“陳圓圓博物館”,將所有的資料,包括原始墓碑存入館中,便于作進一步研究。還有教授認為立即對吳氏秘傳人吳永鵬的口傳史料進行搶救性整理,編輯成書。
據了解,陳圓圓墓曾兩次被盜,吳三桂墓也被盜過一次,故而專家們也就墳墓以及墓碑的保護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滕紹箴說,再不把墓碑保存,今后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何談研究。特別是看到吳三桂的墓碑出現斷裂時,滕教授直接提出了批評意見。
另據李治亭教授介紹,以前,史學的研究對于“口傳史料”并不重視,因為有一種觀點認為,口傳史料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后,就會摻假。“這一次對吳三桂、陳圓圓史跡的研討,大大提升了口傳史學的地位。”李治亭說,他認為這是本次研討會奉獻給史學界的又一成果。(羅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