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記者:眾所周知,目前我們貴州本土音樂發展緩慢,市場閉塞,在全國范圍內不管是知名度,還是美譽度,都還有待提升,作為一名本土音樂人,您認為我省本土原創音樂現在是怎么一個現狀?您自己有怎么的打算?
鄭建安:我個人認為,目前我省的原創音樂正在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雖然從我們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去了《九月九的酒》的詞曲作者朱德榮、《晚秋》的詞作者蘇拉、《自由飛翔》的詞曲作者張超、《白狐》的詞作者玉鐲兒等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音樂人,也涌現了婁剛毅、石與剛、趙欽、梁愛科、黃昌松、楊亞江、楊長文等第二梯隊新銳詞曲作家,但仍有待于進一步整合作詞、作曲、編曲、演唱、錄混、推廣等方面的優勢資源規模化發展,以貴州團隊的形式集中展現貴州原創音樂作品的整體實力,下一步我計劃在黔東南組織一批專業人員成立一家文化發展公司,重點解決編曲、推廣等瓶頸問題,為融入貴州團隊提前做一些基礎性工作。

時刻心懷感恩 行動兌現承諾
記者:您先后創作了《心靈渴望》、《情牽女孩》和《山那邊和水那邊》等“感恩”歌曲,都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有怎樣的故事呢?
鄭建安:其實每首歌都有它的背景和故事,這些故事一直感動著我。
在貴州臺江的一個偏遠山村,有一所破舊不堪的學校,這所學校只有八個學生和一位民辦教師,這位民辦教師遠離塵世喧囂,扎根教育事業30年,一直默默無聞的堅守著……,時過境遷,他至今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甚至十多年沒有去過鄉里和縣城,目的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去資助那些孩子。他吃住都在學校,學校沒有水,他就去挑山泉;學校沒有電,他就去挖樹根當火把……,正因為有了像他那樣的山村教師扎根教育事業默默奉獻,才有了《山那邊水那邊》那樣樸實的音樂語言!希望更多的朋友來關注我們貴州山區那些可親、可敬的山村教師。

鄭建安(左一)與貴州群星在一起錄音
記者:您的主業是人民教師,而您為了幫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去年曾在網絡上發起雷山縣的幫扶活動,今年又在三穗縣舉行了慈善演出。您為什么要不遺余力的做這樣的事?成效怎么樣?
鄭建安:我目前正在雷山縣達地鄉高車村負責從事一對一的幫扶工作。去年,我組織網絡和身邊的朋友去幫助那里的孩子,得到了全國越野e族和黔東南越野e族中隊等愛心組織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鼎力相助,才有了去年在雷山縣達地鄉的那次幫扶活動!同時,他們愛心捐贈了很多書籍和現金,有效地幫助了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孩子,為他們解決了“讀書難”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