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被譽為“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雷山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苗族聚居區,幾乎沒有工業支撐的國家級貧困縣。在鄉村貧困面大、可進入條件差、財政投入能力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條件下,縣委、政府大力實施“環境立縣、旅游強縣”戰略,深耕苗族文化內涵,積極推行“一業帶三產”(旅游業帶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發展模式,文化旅游業已發展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2011年,雷山接待游客353.2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31億元,同比分別同比增長101.57%和214.39%。
一、主要做法
(一)在保護中開發,在發展中傳承。雷山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互動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成為了最具生命力的產業,截止5月底,雷山接待游客18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94億元,同比分別同比增長106.83%和310.09%。通過“申遺”加強民族文化挖掘、傳承、保護與開發,苗族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年、苗繡、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苗族鼓藏節等11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給予5000元至1萬元的獎勵。積極開展苗族文化進課堂,許多中小學都開設了苗族歌舞、蘆笙、銀飾鍛制等課程,啟用苗族舞蹈課間操。
(二)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文化實力。品牌創建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雷山依托苗族文化資源優勢,著重打造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景區、郎德生態博物館、巴拉河鄉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村寨品牌;打造銀飾、刺繡、服飾和蘆笙等旅游產品品牌;培育苗嶺飛歌、苗族舞蹈等文化品牌;依托苗年、鼓藏節等民族節日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民族節慶品牌。
(三)建立產業園區,實現聚群發展。把建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點打造西江旅游產業園區、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園區和陶堯民族文化展示區,形成三個民族文化廊帶:西江至縣城22.3公里城鎮一體化的民風民俗經濟走廊帶,巴拉河鄉村旅游文化走廊帶,雷山融入凱里苗族文化經濟走廊帶。
(四)創新激勵機制,為發展添活力。縣委、政府將文化旅游發展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并建立獎勵制度;高標準對農家樂進行規劃設計,撥付扶貧資金,進行農家樂建設和改造;從2006年起,每年從財政預算中撥出100萬元作為發展鄉村文化旅游貸款貼息,對鄉村旅游貢獻單位、村民、旅行社等進行獎勵。
二、取得成效
(一)推動“三化”同步戰略實施。在推進“兩加一推”戰略中,雷山圍繞苗族文化抓旅游、做工業、促城鎮建設,“苗文化”的裂變張力正成為旅游產業化、特色工業化和民族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