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與我的大學
一個人逛書店的時候,我常常想起我的朋友老崇。他比我年長5歲,戴一副黑框眼鏡,最大的愛好是逛書店。在書架前,他常捧著書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仿佛整個書店就是他家的書房。
如果不走近他身邊,聞到那股垃圾桶般的味道,你很難發現,老崇其實是個流浪漢。
在我的母校復旦大學,他一度還頗有名氣。身高一米八幾的老崇成天手提幾個塑料袋,在校園里穿梭,見著瓶子或報紙就拾起來。不少師生都認得這個“撿破爛的”人,但沒人對他有更深的了解。有人說,他腦子有點問題。更多的人猜,他本是大學生,只是“讀書讀瘋了”。
撞上老崇的時候,我還是個本科生。紀錄片課的老師要求我們去拍個片子,我腦中馬上出現了老崇的樣子。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我一直充滿好奇。
連續好幾天,我扛著攝像機在校園里尋找老崇。但當我根據保安的提示找到他時,卻緊張得吐不出一個字來。
現在回頭看來,那時的我不過是個自以為是的小姑娘。我出生在一個南方城市的工薪家庭,是從小被高度保護的“好學生”。我會掏出零花錢,給躲在后巷的流浪漢買個面包,也曾在大冷天,動員爸媽給無家可歸的人送幾條棉被。那是某種樸素的同情心,但對于這些藏在邊緣的人,我從沒打過交道,也談不上什么了解。
對我這個突然闖入的陌生人,老崇倒顯得非常輕松。他完全不能理解我為什么對他感興趣,但還是爽快地答應了拍攝要求。甚至,當我累的時候,他主動要求幫我拿攝像機。
不瞞你說,我在心里掙扎了好一會兒,才將機器遞了過去。老崇沒有像我隱隱擔心的那樣,一拿到機器撒腿就跑。相反,他有一句沒一句地跟我聊起天來。
我已經不記得,那一刻,自己的臉有沒有刷地紅起來,但那種尷尬的感覺至今清晰。我原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靠近老崇的,而對方,則用最簡單的善意,硬生生地將我從“上面”拉了下來。
我開始嘗試以平和的姿態去接近老崇,漸漸發現,外界對這個男人的傳言并不真實。
在山東老家的農村,老崇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可家境困難,他最終選擇外出打工謀生。2004年,22歲的他只身一人來到上海,在好幾家小餐館做過配菜工,后來聽了老鄉建議,開始“撿瓶子”。
“撿瓶子”一度是收入不錯的行當,但老崇堅持只在大學校園里撿。他有那么一點心高氣傲,感覺在外邊拾荒過于丟人。并且,在“工作”以外,他還希望過上“大學生活”。
他常常去旁聽復旦的一些公開課,最喜歡歷史系的課,葛劍雄、樊樹志先生的課他都聽過。每天早上,他總要花上一塊錢,買一份《東方早報》,收入好的時候再加一份《報刊文摘》,然后在一個沒人上課的教室里慢慢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