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12年6月17日,一個悲痛的日子。從江縣東朗鄉優秀村干部、黨易村村民委主任鄭德彬同志因勞累過度,引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和鄉親,村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自發的前來為他送行,都來送他們的好村長鄭德彬最后一程……
鄭德彬,男,苗族,東朗鄉黨易村人。1978年3月15日出生,2012年6月17因病去世,年僅34周歲。自2007年當選村民委主任以來,鄭德彬同志就在村干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受到黨易村老百姓的一致好評。在他的帶領下,黨易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全面改觀,各項工作也得到穩步推進,黨易村年年被東朗鄉黨委、政府評為工作目標“一等獎”, 鄭德彬同志也連續被評為“先進個人”。
抓基礎建設保民生穩定
黨易村地處東朗鄉西北面,距鄉政府駐地21 公里,全村總面積2.39平方公里,海拔770米,轄4個村民小組 ,人口有76戶376人。一直以來,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全村沒有幾座像樣的房屋,沒有一條像樣的出行便道,臟、亂、差的局面異常嚴峻。特別是2007年的一場寨火,將房屋圈舍燒毀一空,更是給了這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以無情的打擊。就在干部群眾對這個村幾度要失去信心的時候,鄭德彬同志卻拾起了這幅“爛攤子”,“走馬上任”了。
上任伊始,鄭德彬同志深知,解決群眾的居住問題是當務之急。為了能多為群眾籌集到災后重建資金,鄭德彬同志多次到鄉里面去申請,東朗鄉黨委、政府通過民政、扶貧等多種渠道,協調多方資金支援災后重建,在他的辛勤努力下,群眾基本生活有了保障。2010年危改項目在從江縣全面推開,得知這一惠民消息,鄭德彬非常高興,盡管此時他已感覺身體有所不適,但他顧不上去醫院作檢查。他召開群眾大會,決定帶領群眾開展危房改造工作。他每天都奔波在危房改造第一線,誓讓黨易村舊貌換新顏。群眾危改思想不通時,他一戶一戶地上門耐心做思想工作,宣講黨的危改好政策,動員群眾抓住機遇,撤舊房建新房,早日住進漂亮新房子;群眾調運材料困難時,他主動幫助群眾聯系所需要的磚瓦等材料;群眾建房缺少勞力時,他總是熱心上門幫助,并組織村民“鄰幫鄰、親幫親、戶幫戶”,不管多苦多累,他總是不吭一聲。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建設,完成危房改造項目工程76戶,總投入資金42.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9.2萬元,農戶自籌資金23.4萬元。全村百姓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為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徹底改變黨易村臟、亂、差的村寨環境,鄭德彬同志多次向上級打報告,申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010年9月,街道與步道硬化項目終于獲批,喜出望外的他不免又擔心起來,一是正遇農忙季節,二是危改尚未完工。如何組織好群眾投工投勞建設一事一議項目、抓好農忙搶收和實施危房改造,成了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難題。鄭德彬同志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兩頭兼顧的辦法,將全村四個組分為兩個大組,弟一組人員抓一事一議和危房改造,第二組人員抓好農忙搶收,第二天調換過來,輪流式做好工作,既不影響農忙搶收,又不影響一事一議和危房改造工作。黨易村的群眾大多不會泥水工,就這樣他拖著病重疲勞的身體帶領群眾打碎石、鋪步道,拌漿粉刷。每天晚上村民都睡覺了,他還一個人在村里打起手電筒檢查各組工作進度,整理第二天的工作任務。他已經忘記了病重的身體、忘記了田里等著他去收割的稻子、忘記了老婆和孩子。對父母妻兒的種種埋怨,他總是默默地承受著,家人看見他這樣也很心疼,但拗不過他為百姓辦事的熱情,慢慢地也從埋怨變得理解支持他了。很多村民都在勸他:“村長,你太累了,你先休息一下,我們自己做”,他總是笑著說:“我不累,趕進度要緊。”在他的帶領下,黨易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按時完成并順利通過上級驗收,先后組織群眾投工投勞4585個工,完成街道硬化面積3600平方米(規模800×4.5),總投入22萬元,受益群眾76戶376人。走在寬敞、干凈的水泥便道上,鄭德彬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消瘦的身軀顯得是那樣的挺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