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要不是吳干部的帶動,我怎么也不會發‘藥財’。”近日,今年種植8畝太子參、創收10余萬元的岑鞏縣大有鄉大有村村民石蓮鳳真是高興不已地說。她言語中的吳干部,就是鄉政府的吳恒斌,也就是在他的帶動下,全鄉60余農戶種植藥材400余畝,藥農創收達400萬元以上。
吳恒斌種植中藥材有四、五之久,今年他在鄰近的注溪鄉周坪村種植藥材200畝左右,主要種植太子參、白術、金銀花等10余個品種,年創收60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該鄉20余名干部利用休息日,采取“干部+親屬”、“干部+農戶”、“干部+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他還負責提供種子和種植技術指導,提高了鄉干部種植藥材的積極性,今年參加種植藥材的干部人均創收4萬元,并在群眾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由于種植中藥材前期投入大,老百姓不敢種植,看到鄉干部種植賺了錢就產生了效應,大家才紛紛校仿種植。”該鄉人大主席楊勝勇如是說,2011年他種植5畝藥材后,當年創收近6萬元。今年就有五個農戶校仿他種植,他無償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每戶可創收3萬元左右。
為了發展藥材產業,臘恰畈村建立了君康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臘恰畈村就有張文啟、張以良、張江華等10余農戶發了“藥財”。據該鄉鄉長張明寬介紹,計劃明年投入50余萬元,在臘恰畈村連片種植中藥材示范基地50畝,發揮示范效應作用,做大做強藥材產業,帶動群眾走上致富路。(張能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