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膠傳言”呼吁責任行政

資料圖
21世紀經濟訊 近日,央視主持人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勸說大眾不要再吃固體形態的老酸奶和果凍,稱“內幕很可怕,不能細說”。
這條微博立即引起強烈關注,因為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而牛奶行業則是重災區。由于消息過于模糊而無法判斷真偽,很多消費者選擇寧信其有,減少這兩類產品的消費并質疑其安全性,甚至很多地區監管部門發出“果凍產品全面下架待檢查”的通知。
吊詭的是,這被相關協會和企業斥為的“謠言”,至今沒有得到權威的驗證,仍然是一筆糊涂賬。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中國食品[7.90 -1.25%]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表示,目前國內果凍行業不使用明膠;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態度則謹慎一些,聲稱主流品牌老酸奶不會添加工業明膠。
毋庸置疑的是,這些協會的聲明不具有公信力,因為他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他所表達的內容真實性,而且每個行業協會與會員企業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如果沒有第三方機構進行權威驗證以澄清傳言的話,行業協會的聲明與企業自辯沒有任何區別。而且,問題食品向來以合格的品牌形象出現在市場,即使國有正規的、被相關部門多次嘉獎的大型企業三鹿集團都可以添加三聚氰胺,公眾有什么理由相信協會這種廉價的承諾。
中焙協表示目前國內果凍行業不使用明膠,這“從果凍包裝的配料表上可以看出,并且衛生部已于2009年明確規定工業明膠、皮革水解物為非法添加物”。這是一種奇怪的邏輯。任何非法食品添加的行為都是隱秘進行的,都是違反法律與規章并虛假宣傳自己為合格的甚至最好的產品,難道一家企業非法添加有毒物質還要公開宣傳嗎?
食品安全關系到公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國政府多次強調的戰略性任務。但是,在公眾強大的輿論之中,惟獨缺少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聲音,出現了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空椅子”現象。國民賦予了監管機構市場監管的權力,意味著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責任行政”是現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既然輿論已經鋪天蓋地,監管機構就有責任去調查真偽,如果調查結果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至少在第一時間公開表態。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監管機構未作表態且傳言真假難辨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監管機構則積極要求某些果凍產品下架。他們依據什么做出這樣的行政決定,他們將怎樣判斷這些產品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各地的監管機構對同一種產品做出相反的檢驗結果又將如何處理。這可能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消費者有權要求公權力機構就明膠傳言給出一個真相,面對相關部門的行政不作為,盡管可以通過司法機構起訴這種違反行政法的“懶政”,但是,如果司法機構也不作為呢?所謂“民告官”的案例向來勝訴率很低。在這種制度環境中,消費者則只能聽天由命,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各種食品安全的傳言。
另外,我們還要呼吁中央電視臺做出澄清。中央電視臺有義務和責任澄清事實,因為消息發布者之一擁有央視工作人員的身份。一個宣傳機構必須自身擁有公信力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這個傳言與央視已經密不可分,央視沒有理由裝聾作啞。
讓人悲觀的是,公眾對此事件如此憂慮,但政府監管機構、相關企業、中央電視臺、網絡監管機構、爆料者等都選擇默不作聲,這是一種讓公眾更無所適從的現象,它意味著中國大部分糾錯機制失效以及社會信任無情的流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