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乞丐是“高收入群體”?

他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用塑料瓶剪成的"小碗"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有人覺得他們可憐,同情地給上一個硬幣;但也有人厭惡地揮揮手……行乞者,已經成了城市里無奈而又必須接受的組成部分。
據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部門統計,目前哈市職業乞討者在120人至150人之間,他們主要的活動范圍在南崗區秋林商廈、火車站、極樂寺及道里區尚志大街等商業繁華區域。流動在哈市的這支乞討"軍團"分為"安徽幫"、"甘肅幫"和"山東幫"等。
不同"幫派"占據不同地帶,人員中大多受他人控制,被用以賺取市民的"同情錢".廣大市民在面對街頭行乞者時一定要擦亮眼睛。
這些"幫派"一般不會在同一地帶出現,就像有行規一樣,"山東幫"一般都是"跑單幫"的,即乞丐們不會配合乞討,都是獨自一人行乞。這個"幫"的乞丐"不討厭",一般身著帶補丁的破衣服,頭上裹著厚厚的頭巾,跪在人行道上磕頭乞討,也有拉二胡賣藝乞討的;"甘肅幫"則多用小孩做"道具",或是年輕婦女,或是中老年人領著孩子沿街乞討;在眾多幫派中,看上去比較殘忍的是"安徽幫",他們多在地上寫下"痛苦往事",用自己殘疾的肢體博取路人同情。
但無論是何幫派,他們都是以乞討為職業的人。而那些躲在暗處利用孩子乞討,或脅迫孩子乞討的人最令人氣憤。
在2007年6月,哈市救助管理部門組織的一次街頭救助活動中,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見救助站工作人員到來,廣場上的乞討者都迅速夾帶著乞討的"道具"逃離現場。而等工作人員走后,這些人又紛紛回歸原位,繼續行乞。70余名行乞者中僅有兩人愿意接受救助。
知情人揭秘稱,不愿意接受救助的都是"職業乞丐",他們每天的"收入"最多可達四五百元,并認為這樣的日子比在救助站里生活有吸引力。
對此,哈市救助管理站方面表示,依據2003年出臺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本著"自愿求助,無償救助"的原則,站里的工作人員只能"放行".有的職業乞討人員已經被送到救助站好幾次了,救助站經常和他們打"拉鋸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