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消失

東方網評論 近日,一位自稱是當年參與過淞滬抗戰、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的老兵中的一員現身,重新讓人回憶起了那段歷史之余,也給我們帶來了另外一個震撼。這位老人說自己在戰場以及俘虜營中的遭遇固然驚險,1949年之后的境遇更為令人唏噓。他不但在“文革”當中屢遭劫難,就是在風燭殘年的時候,想找四川金堂縣相關部門落實政策,并且希望能夠得到醫保與退休金,但他得到的答復是:“那你只有去臺灣找國民黨給你落實政策。”(詳見《羊城晚報》1月23日)
這句話之冷血與政治不正確是一望而知的,說這句話就是忘本。國共兩黨歷史上不但有多次合作的經歷,即使是現在的政治環境而言,說出這種話來也足夠讓人齒冷的了。這就更別說那場戰爭畢竟還是一場共御外辱的戰爭,如此意識形態化、思維斗爭化,不知道是哪個混賬教出來的。
歷史這東西在某種情況下確實是當代史,也是讓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但這并非說歷史沒有真相,而是說在某種程度上,這個真相的顯示是需要時間的。之所以對此事很多人如此憤怒,是因為這些年來,抗戰時期很多國軍在正面戰場浴血奮戰的事跡在公開出版物和影視劇中得到展示,對那個時代的真實情況我們都有了重新的認識。當歷史離開了為其預設的軌道,對于擁有基本價值觀的后人來說,為自己國家拋頭顱、灑熱血這件事,是不分意識形態與政權爭奪的。要是看見有人如此混賬地說出這種話,當然會有今夕何夕的感覺。
話說我的爺爺那輩人也經歷過同樣的事。他老人家曾追隨戴安瀾將軍赴緬作戰,從野人山千辛萬苦地走回來,一個團的兄弟就回來了17人。而在他們那輩人當中,同輩兄弟9人參加國軍,戰后僅剩兩人還活著。1949年之后,我的爺爺沒有扛過“文革”。而他的幾個堂兄戰死疆場,當時的國民政府一直給其遺孀發放生活費,直到兩岸再無聯系為止。據說這筆錢在臺灣還有存留,等待有人去取。
歷史的傷痕如何才能清除?很多時候這是無法清除的,但卻是可以補償的。對于這些曾經出生入死的老兵來說,他們到了這個年歲,想必也并不需要多少物質生活的保證,即使給予他們應得的東西,相信也不會消耗掉多少財政收入。如果說有些錢是納稅人心甘情愿讓政府花的,這些錢就是其中之一吧。
更為重要的是,在如今這樣的環境之下,某些教育是要改一改了,免得生產出更多的白眼狼。中國是一個整體,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中國的歷史進程是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在這些大前提下,有些意識形態紛爭是暫時的,某些事情的價值具有恒久的意義。什么叫做法統?承認這個恒久的意義所在也是真正的法統之一。
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消失。這句話的另外一個解讀是老兵們永遠活著,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消失在了歷史當中。今天我們讓他們消失在記憶里,明天就會有人讓很多東西都消失在記憶里,而一個沒有記憶、沒有感恩的民族是可怕的精神荒漠。(五岳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