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遭挖苦 我們都曾是冷漠的“幫兇”
蘭州城關區一名男市民在外出時見到小偷向一名婦女行竊,見義勇為揭發小偷,反遭小偷追砍,整個過程沒有路人伸出援手,有人挖苦他“是不是做生意錢掙多了,這么愛管閑事”。失主因過于慌恐逃離現場,被找到后連聲道謝。(4月27日《環球時報》)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次看似平常的見義勇為事件,卻反映出幾多世態炎涼。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缺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卻永遠不缺少冷漠的看客,更不缺少當了看客還要說風涼話的人。“是不是做生意錢掙多了,這么愛管閑事”,這句話再通俗一點講,就是“吃飽了撐的”,看客或許還有些是因為膽怯而非冷漠,但說風涼話者的態度則讓人感到了刺骨的冷。
大家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社會里,誰都無法置身其外。社會風氣好,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益者;社會風氣不好,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一個小偷猖獗的城市,每個人被偷的機率都會增大;如果多數人對小偷的報復行為無動于衷,每個人被小偷追砍的機率也會增大。挖苦見義勇為者對于社會風氣的變壞起了直接的促進作用,而無動于衷的旁觀者何嘗不也是推動者呢——他們的無動于衷對小偷是一種放縱,更是一種變相的鼓勵。
可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如此冷漠呢?“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兄弟們作為利益共同體,在面對外來侵犯時,暫時放下相互之間的矛盾,共同對抗外來侵犯,對于他們來說當然是最佳的選擇。但是,這種情況恐怕也只限于兄弟們數量較少時。如果人數較多時,雖然大家都是兄弟,有著共同的利益,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小算盤,即使面對外來侵犯,也未必能做到心齊。而且,抱著“多我一個少我一個無所謂”態度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當其中的某個人被偷被追砍時,那么多人“作壁上觀”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對于社會成員因個人選擇而導致社會風氣惡化來說,行政、司法等部門對這種惡化所要承擔的責任顯然更大。自南京彭宇案以降,人們助人為樂的熱情已經被類似案例所帶來的示范、引導作用所稀釋,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已經不再是一些人遇事后的本能反應,而是需要反腐斟酌、權衡利弊。那些看客中就可能有人正經歷著思想斗爭的煎熬,最終在權衡之后還是沒有出手相助,因為他無法確知自己出手后將面臨的是榮譽還是牢獄。
每一個想批評看客、挖苦者的人都應該想一想,自己是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遇到這樣的情形會不會像他們一樣,是否頂多做到不挖苦?而公權力部門更要想一想,哪天局長、市長遭遇類似的情形時,如何保證能有人出手相助?
(張楠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