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侗族)
2004年冬季的最后一個夜晚,我與我們局領導剛從黔東南東部一帶調研回來,到家,已是晚上十點多鐘了。收拾完行李,沖了一個澡,掀亮書房的燈光,橘黃色的燈光灑滿了屋子,我坐在電腦旁,思索著即將逝去的2004年。窗外寒風凜冽,雪花飄飄,溫度在零攝氏度之下,屋子里空調開放著,暖意融融。老婆已經下班回來,躺在床上看書,我打開電腦,盤點著2004年帶給我的一切。
2004年的春天,我做了一個女人的丈夫,經歷做丈夫的欣喜和即將承擔的責任,那一刻,在溫暖的家中,在寬敞的客廳里,我轉了三圈,感嘆:租房的日子在我生命中從此告別,房子寬多了,基本上可以放馬遛一圈。我漂泊的心漸漸沉靜下來,在欣慰和感恩的狀態下,感覺到家的博大和寬容。在自己經營的家里,我感到幸福和滿足。
2004年4月4日,我站在新疆天山頂,遙看皚皚白雪,想起一句詩:“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家的距離有多遠?美國作家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給予了我盡可能的答復:“在旅途某處,我知道會碰到姑娘,也伴隨著幻想,會發生一切的可能;在途中,我準會大有所獲。”
滄海桑田,春秋更替,而天山寂然不動,我在路上收獲了什么?
2004年的春天,對于二十多歲的我來說,充滿著理性與激情。我的寫作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寫作進行得非常的順利。在這一年中,我得到一趟絲綢之路和歐洲十二國外出考察學習的機會,使我增長了見識和對外界人文景觀、城市建筑和文化生活的思考,完成了《絲綢之路》系列和《歐洲筆記》系列文稿的創作,創作的旅游散文很順利地發表了。
2004年,我有幸認識湖北電力報總編李光滿先生,他在其《理性與激情》一書上說“中國傳媒需要獨立的聲音,這種聲音是指具有國家和民族意識、以民生為本、具有全球視野、并具有真知灼見且獨立意識鮮明的聲音,這種聲音表態了社會意識的多元化和多層面。”李光滿先生給我太多的啟示,一直以來,我們始終想在電力新聞媒體上表達這種“獨立意識”。2004年,在電力改革與發展大格局中,以區域電力傳媒分析全國電力宏觀走勢,提出中國電力健康發展的應對之策。這是電力新聞愛好者、工作者始終追求的 “具有獨立意識的聲音”表達。
李光滿在對我的批評中寫到:“一個作家,需要有獨立的思考,要有自己的聲音。”這些是我在工作之余,寫作之余常常思考的。
2004年10月20日的傍晚,我穿行在法國巴黎哥德式的建筑群中,仿佛回到6世紀,巴黎成為法國王都的鼎盛時刻,在300多米的埃菲爾鐵塔上,鳥瞰塞納河,我沉湎巴黎的歷史追憶中,一種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力量撞擊著我的思想,我的精神在那一刻變得異常的亢奮,我想起海明威在半個世紀前的一句話:“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的時候呆過巴黎,那么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筵席。”
2004年已經過去,我擁有成熟,擁有理性,同樣擁有激情,像天山一樣冷峻,像巴黎一樣厚重。
在未來的一年里,我依舊行走在遠行與回家的路上,感悟人生。
走過2004年的春夏秋冬,我經歷了人生的一次次考驗;走過2004年的四季,我收獲著一個又一個豐碩的果實;品味2004年給我帶來的苦辣酸甜,我更加成熟理性,更有責任感,更能從容應對困難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