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無國界 日本母女的三十年苗繡情緣(圖)
苗繡是與自然和美德共生的文化
鳥丸知子漸漸愛上了苗繡。苗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但他們將信仰圖騰和歷史傳說都融在了繁復的圖案中間。稻作和蠶桑,也在苗繡中生動呈現。
“這些文化不僅僅存在于圖案中,也存在于工藝過程里。”在她眼中,整個制衣過程,就是一個苗族人與自然共生的過程。他們在高達3000米的山頂上采花,慶祝新年,祈禱雨水,什么時候種桑樹,什么地方采桑葉,什么時候養蠶,如何養,都要尊重自然的規律。
上世紀90年代,她在銅鼓村,被苗族婦女給孩子們做的背帶感動得想哭,“世世代代都是母親給孩子做衣服,過程很長,母親們不怕苦,孩子們也知道母親不容易。”苗族人用這種方式尊敬長輩,教育下一代。紡織技藝,也能完成一個民族的道德倫理傳承。
鳥丸知子認真地和記者談及她與母親研究苗繡的初衷,她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所遭遇的情況,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我們有很多古老工藝就這樣消失了,再也無法恢復,我們不希望中國的苗繡和我們一樣。”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們對苗族的歷史文化研究都來源于閱讀,未必比中國人更了解,母親和我能做的就是,盡量記錄下這些工藝的原生態過程,這樣即使它們消失了,只要這些記錄還在,就有希望恢復它們。”她說。
講座現場的苗族人青曼告訴記者,她與弟弟曾用5年時間專門收集老繡片,但是,年輕人考慮經濟利益,現在鄉間的手工作坊里,已經看不到年輕姑娘肯耐著性子來做繡片。
“不止是中國和日本,很多古老民間技藝都在消失,不過我們年輕人也開始慢慢重視對傳統的學習,時尚和傳統,永遠都需要平衡”。現場一個衣著時尚的北京服裝學院設計系的學生說。
不過,為何是一對日本母女來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她們的身份,讓現場的觀眾還是有點兒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