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女孩張穎的“環保生活”
據新華網消息 時令已是初冬,張穎清晨起床洗漱后,像往日一樣用洗臉水沖了廁所,然后步行20分鐘去上學。她每天的環保生活從起床就開始了。“能走路盡量不坐車,能坐公交車盡量不打出租車,這樣能節約能源。”她說。
這個15歲的侗族女孩,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一中高二(五)班的學生。今年7月,她和另外3名少年一起,代表中國參加了在羅馬召開的“青少年八國峰會”(J8)。她的出現讓J8峰會第一次有了中國少數民族的身影。
在J8峰會的討論會上,她用流利的英語,就“氣候變化對兒童的影響與環境保護”這一議題陳述了自己的觀點。“青少年應該成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環境保護機構,為保護世界環境盡自己的力量。”這一提議,被寫入了最后的《羅馬宣言》。
張穎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程度較高,對環境的影響較大,有能力也有義務承擔起更多的環境保護責任;各國應該攜起手來,共同應對環境挑戰。
在目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對環保的投入不應該減少,除了資金,還應投入人力資源、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各類豐富的經驗等,并給予發展中國家技術支持。這些觀點獲得了許多外國代表的贊同。
在平常的生活中,張穎也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環保小衛士”。
“有很多細微的生活習慣,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存環境。比如,多爬樓、不乘電梯,使用手帕、不用紙巾,水龍頭開小水洗碗,不讓水一邊流一邊洗,用廢舊報紙代替塑料袋裝垃圾等。”張穎說。
她和同學出去吃飯,從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陪媽媽去超市購物,都會帶上布口袋;隨身聽等電器都使用充電電池……
她不僅自己在生活中盡力踐行這些倡議,還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在她的帶動下,爸媽開始用淘米水洗菜,再用洗菜水拖地或是沖廁所;許多同學在學校吃午飯,都開始使用自己的飯盒,而不是圖一時方便使用一次性餐具。
“錄音筆最好也用充電電池,可以反復使用,一節廢電池的污染,地球要用100年才能消化。”她抓住機會也向記者宣傳起了環保。
如此關注環保,緣于生活中的感同身受。小時候,張穎常跟爸爸去凱里市附近的鐮刀灣玩,“那時候河水好清澈啊,有好多魚蝦,還能抓到螃蟹。”
但當她2007年再去時,那里已被開發成了旅游景點。“河面上漂浮著垃圾,汽油船往水里排放著廢料,看著很心痛。”張穎說。
在2008年的冰雪凝凍災害中,貴州又成為重災區,凱里市連續多日停電停水,基本生活也成了問題,“過去以為氣候變化的極端例子離自己很遠,可它就這樣來到我們身邊。”
“氣候變遷與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可以采取積極的行動,從自己做起。”張穎一邊說,一邊撿起腳邊被人隨意丟棄的礦泉水瓶,并丟入標明“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中。
“環保從我做起,其實就這么簡單。”張穎說。
(王橙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