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致山澗河床裸露 臺江疑現冰臼群(圖)



在臺江縣排羊鄉白雞山瀑布群下游景區,由于持續干旱,致澗水流減少。在延綿1公里長的裸露河床巖石上出現無數的石坑、石槽,大的直徑5米深10余米、小的幾十厘米等罕見的地質地貌。好象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巖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當地群眾疑為冰臼。黔東南州科協科普人員巫宜山初步認為,這是經流水長期沖刷和其攜裹而來的泥砂及巖石長期摩擦而形成的地質地貌,與冰臼形成方式相似,地質界一般稱為缸,也不排除是冰臼的可能。但此地質現象對研究當地環境演化和預測今后氣候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陳沛亮)
相關鏈接:什么是冰臼?
冰臼是指第四紀冰川后期,滴水穿石的方式,它是古冰川遺跡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臼是在2010年在北京發現的白龍潭冰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是冰川的直接產物。兩三百萬年前在巨厚冰層覆蓋處于“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冰川融水沿著冰川裂隙向下流動時,由于冰層內有巨大壓力,呈“圓柱體水鉆”方式向下覆基巖及冰川漂礫進行強烈沖擊、游動和研磨,最終形成深坑,這些坑極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稱為冰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