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茶葉產業向高質高效持續發展邁進
雷山縣把茶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近年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涌現出一批茶葉專業村、專業種茶大戶、茶葉加工企業和茶館茶樓。該縣主推的“雷公山牌”茶葉知名度隨著多次參加國內茶葉博覽會等活動與日俱增,茶產品遠銷省外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好評,商品茶利潤日益看好,茶葉產業正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目前,該縣茶葉產業正朝著優質化、效益化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
茶園面積擴大質量提高。全縣茶園面積達7.8萬畝,其中: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7.1萬畝,利用低產田土種茶2.4萬畝;有10村實現專業化發展,全縣種茶農戶為9966戶,占全縣總戶數的23.5%,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10000余人;全縣取得有機茶認證茶園2250畝,取得無公害認證茶園1.6萬畝。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建成了縣城至大塘高巖交臘,大塘新聯至望豐烏的、排肖,丹江教廠至西江北建、龍塘,西江黃里至腳堯油路改造等茶園公路136公里,覆蓋7個鄉鎮4萬余畝茶園;連通茶廠電線路31千米;配套茶園小水窖1200口;茶園無害化建設3000畝,安裝太陽能黑光殺蟲燈14套;建設茶園區沼氣池2240口、實現1多萬畝茶園的無害化有機肥澆施;無償配套茶葉修剪機160臺,基本做到茶葉全園機械修剪。
產業人才與行業組織趨向健全。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科所、貴州大學等茶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結合茶業產加銷各環節需要,有針對性地系統培訓技術與管理人才,全縣現有茶葉種植技術人員228人,產品加工技術人員156人,茶葉銷售或經紀人員43人,獲得茶藝師或評茶師人員34人。2006年以來,全縣成立茶葉協會、茶葉專業合作社等社團組織8個,其中:縣級茶葉茶葉協會1個,鄉村專業合作社7個,有效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質量體系建設促進質量提升。制定并通過省州質量部門頒布實施《雷公山銀球茶、清明茶綜合標準體系》等7個系列地方標準,建成了縣級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現了茶葉質量監測與檢驗工作常態化,全面提高茶葉生產質量。
加工能力增強產品工藝創新。該縣現有具有一定生產與銷售規模且獲得QS認證的茶葉企業11家,初級茶葉加工廠(點)44個,能滿足茶葉生產高峰期的加工要求。茶產品形狀在原來球形茶、卷曲形茶的基礎上,新增了扁形茶、針形茶的螺形茶等,茶產品種類也由單一的綠茶發展到紅茶、烏龍茶、花茶、茶飲料等多個品種。促進產業深化多元發展。
品牌建設加強市場快速拓展。統一“雷公山茶”品牌商標,2011年以“雷公山”茶品牌的產品銷售1013.6噸,銷售收入14966.04萬元。營銷市場在原來北京、山東和貴陽等省內外市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哈爾濱、蒙古等新開辟市場,茶葉產品每年銷售基本做到零庫存。
產量產值快速增長效益明顯。2011年,該縣投產茶園面積3.58萬畝,生產茶青產量4495.3噸,干茶產量1045.6噸,實現產品產值1.58億元,茶業綜合產值3.8億元。平均畝產干茶由2005年的15.7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29.3公斤,茶農人均茶葉純收入831元。(李先宏、劉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