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走進雷山縣望豐鄉三角田村連綿起伏的茶園里,到處都是村民采茶的一派繁忙景象。一顆顆飽滿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的茶芽被小心有加地摘到竹簍里。
“我家一共17畝茶園,去年收入差不多3萬元,今年我家又增加2畝茶苗,現在茶葉長勢好,一天可以收入300元左右呢。”三角田村貧困戶李志林邊采茶邊高興地說著。
而在雷山縣毛克翕茶業有限公司的包裝車間里,包裝工人在忙著揉捏銀球茶。銀球茶因茶型似球而得名,因其制作工序相對繁復,吸納了大批村民就近就業。“目前,我們還在今日頭條、抖音、淘寶等平臺上進行展示銷售,反響很好。”雷山縣毛克翕茶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銀球茶第三代傳承人毛鵑介紹。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不止是在雷山縣,更是我州茶產業發展的一個寫照。
2007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州茶產業有了長足發展,現茶產業已成為黎平、雷山、丹寨等產茶縣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增收的主要來源,是貧困地區茶農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以茶興業,提質增效促升級
好山好水出好茶。
黔東南州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多云霧、土壤微酸性等,是適宜茶樹生長因素最兼具的地區之一,高達66.68%的森林覆蓋率,更造就了所產的茶葉內含物豐富、滋味醇厚、湯色明亮、香氣持久的獨特品質。
我州茶葉在黎平、雷山、丹寨、岑鞏、鎮遠等十三個縣市都有種植。所生產的產品主要以雷山銀球茶、 雷山清明茶、黎平香茶、黎平紅茶、丹寨硒鋅綠茶、岑鞏思州綠茶等較為有名。 (下轉第二版)
怎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為打破茶產業長期以來“小、散、亂”的生產經營格局,我州通過扶貧子基金貸款1.1億元,以黎平縣眾合公司(國有平臺公司)與黎平縣侗鄉茶城公司(民營企業)合資組建貴州省黎平侗鄉茶城有限公司,通過貴州省黎平侗鄉茶城有限公司來進一步整合其他茶企的資源,抱團做大茶產業和做強龍頭企業;雷山縣則組建雷山鼎盛銀球茶業集團公司,整合了雷山5家較大的茶葉公司,充分利用雷山銀球茶的品牌優勢,整合資源,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達到企業增效、茶農增收的目的。如今,黎平紅茶和雷山銀球茶已成為我州區域兩大品牌。
通過打造黔東南茶葉公共品牌,不斷提升黔東南州茶葉規模、質量和影響力,推動茶葉產業優化升級。
2019年全州茶葉種植面積發展到63.6萬畝。其中無公害茶園面積37.5萬畝,有機茶園面積1.1萬畝。2019年總產量2.54萬噸,總產值29.20億元。
以茶惠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州茶葉企業、茶葉農民合作社等市場經營主體,是推動全州茶產業發展與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骨干力量。為推動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茶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我州探索建立了多種利益聯結模式。
黎平縣侗鄉福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滿足市場發展需要,公司負責人積極動員周邊農戶,組建了黎平縣中潮鎮廖灣村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集中建園+分戶管理+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實現“種產銷”產業鏈。
雷山縣腳堯茶業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茶農共同發展。同時與烏堯村10戶建檔立卡戶建立精準對接,免費為建檔立卡戶提供茶園管理物資,承諾全年負責回收建檔立卡戶的茶葉鮮葉,收購價格不低于當地同期的茶葉平均收購價格。
丹寨縣華陽茶葉有限公司在發動基地附近村寨剩余勞動力到基地務工的同時,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產業發展模式,先后對龍泉鎮白元村、馬寨村、羊甲村及雅灰鄉羊高村的低產茶園、脫管茶園進行提質增效改造。
……
截至目前,全州現有茶葉企業524家,其中農民茶業專業合作社186個。2019年全州種茶鄉鎮95個,從事茶產業人員9.91萬人。涉茶農戶9.9萬戶29.04萬人,其中帶動貧困戶4.3萬人,當年脫貧2.54萬人,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2144元。
以茶強州,打造綠色新名片
為加大對全州茶產業和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拓寬我州茶葉知名度、美譽度,2010年以來,我們先后組織全州近100家規模企業赴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佛山、杭州、長沙、貴陽、遵義湄潭等省內外城市進行展銷活動近1000場次,大力宣傳推介了我州茶產業。
通過展銷推介活動,為拓寬我州茶葉銷售渠道、推進“黔品入杭 黔貨出山”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丹寨縣創新“公司+基地+農戶”的茶產業扶貧長效機制,以萬達小鎮的旅游為契機,讓每個喜歡茶的游客到基地以4900元/畝(或490元一壟)購買茶園,每個貧困戶的手上都發一張“扶貧茶園認領證”,得到此證的茶農長期在茶園務工。目前,貴州省丹寨縣山水傳承茶業公司與丹寨縣萬達小鎮的歷任鎮長等共30余人通過此種模式在馬寨村聯合建茶園共150畝,同時輻射帶動周邊高要村、白元村等茶園2000余畝,帶動貧困戶204戶、貧困人714人,真正達到產業扶貧的效果。
茶產業是富民產業,也是綠色產業,綠色興茶方能真正富民強州。
展望未來,我州將以“100萬”工程茶產業為目標,搭建宣傳推介平臺,擴大機采茶園面積,大力扶持企業提高加工工藝水平,加大對各類人才的培訓力度,做強茶產業。預計到2025年全州茶園面積發展到100萬畝,確保4萬多涉茶貧困人口穩定收入不返貧。
蔥蘢的綠葉托起了黔東南茶葉經濟大產業,如今的黔東南各地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生態和發展為底線,全力譜寫現代茶產業發展的新篇章。(黔東南新聞網 王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