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臺江縣把扶貧工作方式從“輸血型”扶持向“造血式”扶持轉變,向扶能、扶智方式轉變,打造出銀飾刺繡、稻田養魚、綠茶、魔芋種植等“名優特”產品,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扶貧之路。
一是整合資源,為基礎設施“造血”。整合專項扶貧以及交通、水利、發改、教育等行業部門資源,變“散打”為“合力”攻堅。投入了各類扶貧資金共計1億多元,共建各類農村基礎設施項目600多項,其中,完成156村(村組合并后變為67個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成通鄉油路135公里、通村公路457公里;完成爛塘等5座病險水庫治理,農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37畝,解決了8.8萬人飲水困難;新建沼氣池158口;67個中心村分別設立了黨務政務便民利民綜合服務站,農村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是用活機制,為產業扶持“造血”。引導農民積極發展“稻田養魚、魔芋種植、馬鈴薯種植、民族刺繡、金銀首飾加工、經濟果木”等產業,打造出一批“造血式”扶貧產業帶。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村村有支柱產業。近三年來,全縣新增綠茶基地種植面積2000畝、稻田養魚基地1500畝、大棚蔬菜種植100畝、金銀花產業2990畝、苗族刺繡專業戶35戶、銀飾加工專業戶65戶、魔芋種植5100畝、馬鈴薯4.73萬畝、優質中藥材種植(廣東紫珠)400畝、核桃種植7500畝,扶持發展畜禽養殖基地3個,實現減貧人數15000人。
三是精準幫扶,為扶貧攻堅“造血”。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個案管理”,按照縣級干部幫3戶、科級干部幫2戶、一般干部幫1戶的“321”幫扶機制,將幫扶任務明確到干部個人,并建立干部結對幫扶“個案管理”臺帳。截止目前,全縣已明確掛幫干部2219人,結對幫扶貧困戶4112戶;完成施洞鎮、老屯鄉、革一鄉3個鄉鎮的“減貧摘帽”申報工作;共組織實施易地安置項目6個,轉移安置農戶1480戶5777人;爭取到財政扶貧資金項目13個,獲批資金2246.8萬元,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發展資金200余萬元。
四是強化培訓,為扶能扶智“造血”。注重智力、技能扶貧,對貧困村的富余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每戶貧困戶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能力。將資金扶持向智力扶持、技術扶持、項目扶持等方面轉變,著力推進造血式扶貧,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綜合素質。今年以來,先后組織農民工到企業、基地舉行培訓8期400余人次,有效解決了400余名青壯年農民就業、創業難問題,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臺江縣小康辦供稿,州小康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