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三穗縣頗洞村位于三穗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省級農業園區)核心區,距縣城10公里,國土面積20.3平方公里,全村共11個自然寨、31個村民小組,有1259戶5053人。近年來,該村突出“規劃引領、基礎建設、產業培育、民主管理”四個重點,同步推進頗洞村同步小康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773元。
突出規劃引領,繪就發展藍圖
一是科學調整村莊建設規劃。將頗洞村同步小康創建與三穗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統一規劃,同步推進。根據行政區劃和農業園區產業發展思路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村莊建設規劃進行調整,制定了《頗洞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新的規劃面積從原來的5.6平方公里擴大到了20.3平方公里,進一步提高了發展承載能力。
二是科學編制產業規劃。根據“立足長遠、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要求,對農業園區進行科學規劃,將園區規劃與農業產業發展、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規劃相結合,立足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規劃為現代農業展示區、三穗鴨科技示范區、精品果樹種植區、農產品加工、銷售區、寨頭民族村寨旅游區五個區域。其中,頗洞村處于現代農業展示區和精品果樹種植區內,功能定位為現代農業科技的研發創新、孵化轉化、技術交易、科普展示、培訓教育,主要發展藍莓、核桃等特色種植業和三穗鴨等特色養殖業,著力打造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和現代農業科技展示的交匯場所。
突出基礎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以現代農業為支撐,按照“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求,把園區發展和頗洞小康示范村建設相融合,加強園區內機耕道、防洪堤、排漬渠、土地整理、蔬菜大棚、噴灌設施、太陽能殺蟲燈、變壓器、供電線路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目前,已建成機耕道6千米,灌溉溝渠1586米,防洪堤4千米,完成土地整理 畝,建成蔬菜種植大棚186個,整個園區形成了“田成塊、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通、路相連”的生產條件格局。
二是加強便民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政府主導、群眾自愿、項目幫扶”的方式,整合交通道路建設、財政“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建設、危房改造等項目資源,大力實施園區“綠化”、“亮化”、“風貌整治”等工程。現已建成河濱道2000米,園區主干道4500米,硬化村組公路2417米、人行步道300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83盞,綠化道路1525米,全村所有房屋均已進行了風貌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三是加強基礎設施管護。將全村分為3個片區8個責任小區31個責任點,實行分片分段管護。
突出產業培育,增強發展后勁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根據頗洞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區位需求,將頗洞分為現代農業展示、蔬菜種植、精品水果、生態養殖四個區域,重點發展蔬菜、藍莓、苗木花卉、三穗鴨等特色產業,目前建有蔬菜種植基地400畝,藍莓育苗基地30畝,藍莓豐產示范種植280畝,花卉、綠化苗木種植520畝,生態養殖2萬羽。
二是加大產業投入。通過扶貧開發、招商引資等方式,擴大園區產業規模,促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經濟水平,目前引進企業1家,種養殖等專業合作社4個。
三是創新企業運轉模式。以園區為依托,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種養殖、交通運輸和建筑施工等產業,帶領群眾走上增收致富路,現有建筑隊伍12支,從業人員315人,園區企業解決就業人員500余人,帶動農戶3000余戶。
四是做好科學銜接。一方面,積極引導做好土地流轉。目前,該村集中連片流轉的土地達2200余畝,其中建成藍莓種植基地1200畝,花卉苗木基地220畝,蔬菜基地580畝;另一方面,積極幫助該村合作社申報無公害產品,目前黃瓜、南瓜、冬瓜、四季豆、西紅柿、菜心、蘿卜、甘藍、馬鈴薯、西葫蘆等18個品種均已通過無公害認證,產品遠銷凱里、劍河、鎮遠、岑鞏等臨近縣市。同時,積極為產品找市場,通過找學校、進超市、下企業,形成基地與市場無縫對接,解除種養殖戶銷售難題。
突出民主管理,促進社會和諧
一是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堅持把選好黨支部書記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中之重,將公正廉潔、公道正派、干事創業、群眾擁護、“雙帶”能力強的優秀黨員選拔進入村兩委班子,優化班子結構,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全村現有專職村干部8人,其中書記、主任各1名,副書記2名,副主任4名,村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2歲,其中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占68.5℅。
二是著力強化陣地建設。先后建成了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群眾工作室、種養殖技術培訓站等村級工作平臺,并利用閑暇時間,積極組織村干部、黨員和群眾學習了解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種養殖技術等知識,不斷提高村民文明素養和致富能力。同時,以群眾工作室為平臺,積極做好村級矛盾糾紛化解,提高社會管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年初以來,該村共收到矛盾糾紛10起,已全部成功化解。
三是強化村民自治建設。制定了《頗洞村規民約》,對社會治安、公益事業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3個方面31項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進一步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能力,推進了基層民主,促進了鄉風文明。(三穗縣小康辦供稿,州小康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