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堅持“能人治理”向“制度治理”方向轉變。黃臘村堅持圍繞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抓好黨支部管理體系建設,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既要選出好的帶頭人、更要有好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以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持續鞏固和改進基層黨建工作,扎實推進“能人治理”向“制度治理”方向轉變。創新黨建突出問題、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努力實現黨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有效覆蓋。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13條、紅白喜事議事規則、村級組織工作運行規則、村黨支部議事規則、“四議兩公開”制度、環境衛生整治管理制度等機制來約束管好管實村內各項基層治理效能。一年來,通過制度治村,基層各項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辦事效率顯著增強,黨建科學化水平逐步改善,有效促進了村級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堅持“貧困治理”向“全面振興”方向轉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黃臘村始終堅持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夯實鄉村治理,實現從貧困治理到治理有效的方式轉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最大限度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在鞏固好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始終堅持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乘勢而上,接續奮斗,采取更有力的舉措,凝聚更強大的力量,為推動新時代黃臘村全面全方位振興創造新奇跡。

堅持“村委做主”向“村民做主”方向轉變。黃臘村堅持村委指導、村民做主原則。村里的大小事務,均由由村民小組召開會議,再選代表開村民代表會議,征求多數人意見,始終做到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一切相信農民,一切依靠農民,依靠村民自治搞好農村社會管理。始終堅持“村委做主”向“村民做主”方向轉變。今年以來,黃臘村流轉100多畝國儲林發展林下中藥材,涉及多戶林地補償爭議問題,都是由村委出面配合村民自家協商解決,始終沒有一起糾紛問題鬧到村里、鎮里。

堅持“干部推動”向“群策群力”方向轉變。“過去,村里辦事黨員一邊看、群眾靠邊站,現在,村里大小事務我們都參與,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黃臘村村民張洪凱如是說。黃臘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著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經常深入一線為群眾服務,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凝心聚力謀發展,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逐步由“干部推動”向“群策群力”方向轉變,不僅避免了干部做工作易引起干群矛盾激化的問題,而且許多老大難題得到了及時解決。如黃臘村黨支部提出修建新寨門的決策,通過村民自治,資金渠道來源主要是鄉賢人士、青年協會、及村民群眾自籌和捐助解決,通過群策群力,經過4個月的投工投勞,兩座新寨門成功建成;又如新村委會廣場院壩硬化問題、辦公設備短缺等等,均通過村民自治、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堅持“村民自治”向“依法治村”方向轉變。嚴格落實“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治理機制,通過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黃臘村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堅持把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結合起來,探索推行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把法治、德治與自治有機貫通,推進由村民自治向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方向轉變。一是堅持完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民主協調機制、群團帶動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強化村務公開,健全完善四議兩公開制度,提高民主議事、決策、監督的實效。二是堅持以法治為保障平臺。全面落實依法治理,健全依法決策機制、依法維權和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持續開展普法教育,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依法治事、依法管事、依法辦事水平。三是堅持以德治為引領。堅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統一,全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鄉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鄉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礎。以法治思維作為鄉村振興切入點,著力增強基層干部法治素養,提升基層群眾法治意識,夯實法治鄉村治理,充分激發鄉村治理的活力和創造力。一年來通過依法治村宣傳治理,成功化解村內4件歷史遺留宅基地糾紛問題,8件林土地補償糾紛難題等。(潘仁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