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6月21日,記者走進凱里市郊馬坡井村102歲黨員金玉福家的小院,只見房前草綠花紅,房后林木青翠,不時傳來啁啾的鳥鳴,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感覺。
圍坐在院中的葡萄架下,金玉福老人向我們娓娓講述起他的革命歷程,伴著頭頂的葡萄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將我們帶入了那久遠而艱苦的年代。

金玉福正在管理葡萄
“從1959年到1977年,我曾經先后三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歷經整整18年。”金玉福老人雖已102歲,但卻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口齒利落。
1919年4月,金玉福出生在雷山縣大塘鎮水溪村的一個苗族家庭。當時家里生活困苦,吃了上頓無下頓。每天的主糧,就是從山上挖來的蕨根。
“直到解放后分了田地,我們才有了飯吃,是共產黨讓貧苦百姓過上好日子。”從此,共產黨的形象在金玉福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對人生的道路有了美好的憧憬。

記者采訪金玉福
當時,正值而立之年的金玉福,做什么事情都充滿了干勁,白天做農活,晚上到夜校識字學文化。
金玉福的哥哥從抗美援朝戰場凱旋后,作為首批建設者隨部隊到北大荒屯邊開墾。1956年冬天,遠在黑龍江的哥哥給金玉福寄來一封信。信上說,黨中央號召有志青年赴北大荒墾荒,建設邊疆,為祖國貢獻糧食,希望他盡快報名。

“國家需要,我堅決響應。”接到信后,金玉福沒有一絲猶豫,很快辦好手續,由都勻踏上了北上的火車,來到黑龍江省密山鐵道兵農墾局,被分到八五零農場四分場。
金玉福老人回憶說,北大荒的冬天特別寒冷,接近零下40攝氏度。住的也很簡陋,是高粱稈子和黏土混合夯起的土屋。
“剛去的那個冬天,我和很多同事的腳都被凍傷了,結了厚厚的一層痂,來年開春時整塊痂脫落下來,露出白嫩的新皮。大家夜以繼日地墾荒,腳上的嫩皮磨破了又結新痂,但沒有一個人叫苦怕累……”由于吃苦耐勞,到北大荒的第二年,金玉福被調整為拖拉機駕駛員。

金玉福老人深情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
為了趕工作進度,一天夜里他在檢修拖拉機時,右手小拇指不小心被發動機絞斷了一截,頓時血流如注。在醫院治療一個星期后,他又重返工作崗位。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十六個字,就是我們的北大荒精神。”和金玉福并肩戰斗的同事有不少是共產黨員,他們工作中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這位苗族青年。1959年,金玉福鄭重地寫下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
入黨申請書遞交不久,金玉福奉命從八五零農場轉戰馳援大興安嶺烏爾旗漢林場。1960年秋,他和同事們駕駛著“斯大林100號”拖拉機,開赴新的戰場。由于單位轉換,他的第一次入黨申請隨之擱淺。

金玉福每天還到地里勞作
“那時真的很苦,太不容易了。”老人清晰地記得,剛到林場時,場部向上級申請到了一批工作鞋。大家興高采烈去領取的時候,才發現大部分是婦女和小孩的鞋,尺碼太小。
“沒辦法,只能將就著穿。時間一長,大家的腳都擠得變了形。”說到這里,老人脫下布鞋和襪子,向我們展示他有些變形的腳。
1965年的一個晚上,在大興安嶺烏爾旗漢林場的一間木屋里,金玉福寫下了第二份入黨申請書。然而,隨著持續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到來,他的入黨申請再次被束之高閣。
“18年來,我心中向黨組織靠攏的那團烈火始終沒有熄滅。”1977年,已經58歲的金玉福,第三次向單位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這次申請,終于有了結果。他和另外7名同事一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黨旗下,金玉福虔誠地舉起握成拳頭的右手,旗一樣紅的熱血在心中沸騰。

102歲高齡的金玉福,精神矍鑠、耳聰目明
談及當年入黨宣誓的場景,老人聲音有些哽咽:“宣誓的時候,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黨沒有忘記我們,祖國人民沒有忘記我們!”
1988年,年近七旬的金玉福,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家鄉黔東南。他在凱里市郊置了一塊宅基地,一磚一瓦親手建起了兩層小樓,房前屋后栽上葡萄、李子、桃子、玉米、辣椒等,除自食外,還饋贈給左鄰右舍。
如今,金玉福已是102歲高齡,依然耳聰目明、步履矯健、精神飽滿,每天還到地里勞作,絲毫看不出百歲高齡,令人羨慕不已。
“我的一生,經歷了大動蕩、大變遷、大發展,體會了舊社會人民的苦難生活,也享受到共產黨給人民帶來的幸福日子。”往事在老人娓娓而談中恍如昨日,那么清新,那么生動……
“我這輩子,就信共產黨!”這是百歲老黨員金玉福的肺腑之言和終生追求。(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田清 潘皇林 王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