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苗族刺繡、苗族銀飾制作技藝、革家蠟染制作技藝是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手藝,是凱里市少數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凱里市民族民間工藝品主導產業。自凱里市成立銀飾、刺繡、蠟染及民族民間工藝品工作服務專班以來,凱里市文體廣電旅游局積極主動作為,多措并舉推進我市苗族銀飾蠟染及民族民間工藝品商品化產業化。

一是走訪摸底企業,把脈產業路徑。制定苗族銀飾蠟染及民族民間工藝品商品旅游產業化實施方案,成立工作服務專班小組,小組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具體抓,專班小組辦公室設在市非遺中心,抽調相關人員進行實體化辦公。協調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獲得企業注冊信息,并積極發動非遺保護協會成員深入各鎮、街對一線生產企業進行摸底,做到應統盡統,詳細了解全市銀飾、刺繡、蠟染企業戶數、規模、產值、銷售及實際發展困難等。據統計,全市銀飾、刺繡、蠟染等各類民族手工藝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個體與企業共203家,其中重點企業12家。
二是搭建發展平臺,把握市場導向。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充分發揮國有集團平臺作用,強化凱里苗族銀飾、刺繡、蠟染行業中的引領地位,多方面對項目進行摸底選址,切實制定凱里市銀飾刺繡產業發展項目初步建議方案,促進凱里市民族民間工藝產業的市場發育,建立適應市場發展的工藝品集散市場,形成良好的市場發展平臺。在產業分布上,銀飾加工生產的所占比重較大,共有127家,其中個體戶115家,重點銀飾企業2家,微型企業10家;刺繡產業規模相對大些的67家生產戶中,重點企業有10家,有2家較大的合作社,45家微型企業,單干的個體戶10家;蠟染產業的面相對較小、生產蠟染加工企業3家、合作社1家、個體加工戶4家。

三是定期調度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建立定期會議制度,同時將此項工作納入重點督查,強化責任落實,及時研究解決凱里銀飾刺繡蠟染及民族民間工藝品商品旅游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強化部門協作,積極與市銀飾刺繡蠟染及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建設服務工作組辦公室加強對接,細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動凱里市銀飾刺繡蠟染民族民間工藝商品旅游產業化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截止目前,現有苗繡傳承人69人,其中省級傳承人4人,州級傳承人5人,市級傳承人60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14人,其中州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12人;其中開辦企業有刺繡16人,銀飾13人,共34人。(范筱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