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關鍵,尤其是要把基層組織打造成堅強的戰斗堡壘。然而,當前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過程中仍然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組織建設滯后。當前,村干部帶頭致富、帶領致富手段有限,特別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普遍處在規劃起步階段,“空殼村”雖逐步減少,但“薄弱村”占比仍較大,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度和認同感不高,黨組織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另外,部分村級班子軟弱渙散,有的村支兩委內部不團結,政治功能弱化,在教育引導黨員群眾上不夠有力,宣傳黨的思想政策和貫徹黨的決策決定不及時,開展組織生活不嚴肅。在黨建帶群建、民間團體和協會組織引領等方面手段有限,引導效果較差,黨建工作推進有差距。
二是制度機制落后。在利益分配機制方面,有的村簡單滿足于土地租金、短期務工等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股份收入考慮不充分,甚至存在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發展產業的現象。在資金項目管理制度方面,有的村項目資金長期閑置,未能合理運用,資金效益偏低。如扶貧重點村產業發展資金,很大一部分村都未能真正用出去;有的村工作急功近利,缺少長遠科學規劃,資源浪費現象突出。在決策機制方面,有的村發展產業沿用行政手段推動,沒有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
三是責任落實不徹底。有的村級干部工作浮于表面,責任分工不細、工作重心不明,對上級安排的工作落實不到位。如土地確權辦證工作推進緩慢,專業合作社發展有形無質,開墾土地后再次閑置。有的村級干部工作理解有偏差,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僅僅停留在產業發展上,對鄉風治理、生態保護的思考和推動較少。有的村級干部不作為,遇事找借口,推諉扯皮、得過且過。有的村工作作風有所松懈。部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在脫貧攻堅迎接國檢結束后就存在“松一口氣”的思想,只“掛名”不管事。
四是村級干部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從當前村級黨員干部結構看,普遍存在村干部整體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情況,一旦大批年紀大的村干部退下來,極易導致后繼缺人的情況。另外專業人才匱乏,當前推進鄉村振興,村級干部是中堅力量,而村級干部中真正懂產業、懂技術、懂經營的人少之又少,能夠擔負起產業發展重任人不多。駐村第一書記大多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專業技術知識不夠精,只能邊學邊做。行業主管部門的專業人才由于人員和精力有限,難以實現村級的全方位、廣覆蓋的指導。
針對以上問題,有如下工作建議:
一要加強組織建設。按照從本村中“找”,從機關單位中“派”,從外出人員中“引”、從后備干部中“育”、從退休黨員中“請”等方式,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和班子成員,嚴肅開展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教育培訓管理,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要提振鄉村人才活力。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帶頭作用,既要聚焦送資金、送項目、送資源等常規性工作,又要在加強村級黨建、推動產業發展、完善鄉村治理、實施農村改革等層面創新自選式動作。運用村級班子人力資源,采取“找引帶”方式,梯次優化干部人才結構。大力整合志愿者、協會、民兵隊伍力量,通過設立公益崗位、探索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加村級可用人才,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伍。
三要完善合理化發展機制。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推進“三變”改革相結合,調配好“集體、業主、農戶”三者利益,因地制宜,帶動整村群眾發展致富。積極提升群眾在村民自治、村務監督中的主體作用,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加強對集體收益分配的監督管理,防止村級“蒼蠅式腐敗”。
四要在農業基礎依然薄弱上找差距。我鎮土地分布相對零散,造成農業產業組織化、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低。因此,進一步提升路、電、水、訊等基礎設施,依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迫切需求和農民的最大期盼。(龍秀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