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現在還沒到人跟人之間傳染的階段。”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劉金華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劉是該論文作者團隊的主要負責人。
農業農村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研究員樊福好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文章只是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并不是出現了豬流感感染人的疫情,希望不要炒作。”
當地時間7月1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有關中國豬流感病毒的相關研究,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自2011年起,中國相關機構、全球流感監測網絡和世衛組織合作中心就一直對這種病毒進行監測,最近發布的相關內容也是這段時間的監測數據,以及該病毒在豬種群中的演變和工作人員的職業暴露。
邁克爾·瑞安強調,這并不是一種新病毒,將繼續對其進行嚴密監測,中國疾控中心和世衛組織已研發多種針對緊密相關的各類型毒株的候選疫苗,若任何毒株出現在人群中有效傳播的可能性,可以迅速開發相關疫苗。
病毒僅具有限感染能力
6月29日,中國農業大學劉金華團隊與中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高福團隊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顯示,自2016年以來,一種命名為G4(基因型4)的重組株流感病毒,開始在我國豬群中增加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至少從10個省份的豬只中檢測到該病毒。其實,其他研究團隊早在2013年已在豬群中分離到該病毒。
論文顯示,在2011年到2018年,科研人員從中國10個省份的屠宰場以及獸醫院中采集了超3萬份豬的鼻拭子,進行流感病毒監測,發現了多種基因重排的流感病毒。其中,G4型豬流感病毒是三種病毒的重配體:一種是歐亞類禽流感病毒,一種是2009年導致大流行的pdm/09病毒,一種是北美三重排病毒。
2015年12月底,同樣在PNAS雜志上刊發的研究成果顯示,歐亞類禽H1N1流感病毒已具備潛在的在人群中傳播的能力,是引起下次人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病毒,應予以高度重視。該成果由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完成。
這篇論文中也提到,G4病毒在豬中的廣泛傳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它們對人類的暴露。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表的研究顯示,中國有2個感染G4病毒的案例,分別是在2016年和2019年報道的。遺傳分析表明,這兩個病例是由類似G4型歐亞類禽H1N1病毒引起。并且,“與pdm/09病毒相似,G4病毒可以結合人類細胞受體,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復制,并可引起雪貂的致病與傳播。并且人類流感疫苗株對G4病毒的交叉反應性低,即現有人流感群體免疫力不足以有效抵抗該病毒”。
這些內容引發外界的強烈關注。
論文還提到,通過對豬場工作人員的血清學監測發現,豬場員工對該病毒的血清陽性率為10.4%(35/338),特別在18歲到35歲的員工中,血清陽性率高達20.5% (9/44)。此外,在普通人群有4.4%血清陽性率。
對于如此高的陽性率,劉金華解釋稱,這只是一個血清監測的數據,并非病毒數據,不是從這些豬場工作人員身上分離出G4病毒。由于人群中感染季節性流感病毒或者打過流感疫苗,都會帶來一些抗體交叉反應的影響,因此真實感染的數值應該比血清監測的數值要低一些。
同時,他還強調,還沒到人和人之間傳播的階段。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即使抗體陽性的豬場從業人員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流感樣病狀,也未發現豬場從業人員出現聚集性發病。
劉金華認為,現在來看,這個病毒僅具有有限的感染能力,人接觸之后可能會出現抗體轉陽,但病毒還難以在人體內有效復制引起發病。
監測預警并不是正在流行
一位研究動物流行病的行業內專家表示,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當前學術圈最關注的熱點,就是由動物傳染人的人畜共患病。該論文的價值在于,將G4病毒跟人類報告的病例結合起來,相當于敲響了警鐘。但是,G4病毒傳染給人之后,是否存在人傳人的情況,今后還需要密切關注。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養豬實踐來看,在豬的疾病中,豬流感不論是從發病率、死亡率,以及傳播能力這三個維度來看,都排不進前三。至于G4這種新型豬流感病毒,重視是必要的,但更需要科學客觀地解讀論文試驗數據,否則容易引發無謂的恐慌。
馮永輝說,不能單純拿實驗室研究來類比現實情況,畢竟樣本數據量有限。“如果按照研究結果顯示,10.4%的生豬養殖場工人已受到感染,那么中國4000萬的養豬人,將有400多萬人感染”,這種推斷顯然是不科學的。
劉金華說,從病毒對豬的致病性方面看,實驗室數據表明G4病毒的致病性表現要比早期流行的“純”歐亞類禽病毒有所提高,養豬場要重視對該病進行防控。也要提醒大家的是,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過后,我國的生豬養殖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規模化豬場都非常重視生物安全,有效地防控了多種豬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G4病毒在豬群中的流行。從對公共衛生安全方面看,盡管報告感染案例少,但還是有感染人的病例出現,威脅性是存在的,也要引起警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