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潘雪在制作銀飾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屬于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潘雪將 4 個小時制作過程經過剪輯、配樂后縮短為 1 分鐘的短視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像這樣的短視頻,潘雪已發布了 100 多個,目前累計點擊率超過 1 億人次。
" 讓非遺走出‘深閨’就要利用一切機會向世人展示,拉進與普通大眾的距離。" 潘雪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互聯網 +" 時代非遺保護和傳承需更接地氣才能 " 活 " 起來。

潘雪制作的耳飾
潘雪出生在素有 " 非遺之冠、銀飾之都 " 美譽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對銀飾充滿興趣和熱愛,小學五年級她就開始拜師學藝,師從銀匠世家第四代傳人張永富,并在大學三年級時系統學習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在潘雪看來,非遺只有用起來才能 " 活 " 起來,而用起來的前提除牽手現代設計外,還得讓外界了解、熟知非遺的制作過程。跟著師傅學習銀飾制作時,潘雪就會通過短視頻或直播的方式分享制作過程,并在網上銷售親手制作的銀飾制品。
起初,潘雪拍攝的視頻鮮有人問津,直到 2019 年 9 月底發布一條制作鳳回頭耳飾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播放量超過 200 萬人次后,她的人氣開始提升,隨之銀飾制品訂單也多了起來。
" 很多人看到自己在網上純手工制作銀飾后,紛紛把之前買的銀飾寄過來翻新。" 潘雪說,有些人還會發來設計圖,進行 " 私人定制 "。

換上苗族服飾的潘雪在直播帶貨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潘雪師傅的銀匠鋪面臨無路可銷的困境。為了拓展銷路,潘雪白天鍛造銀飾,晚上換上苗族服飾進行直播帶貨。
" 有時候一天的成交額就高達數萬元(人民幣,下同)。" 張永富說,潘雪在一次直播中訂單就高達 5 萬多元,這樣的 " 業績 " 在自己的銀匠生涯中僅出現過一次,遠超銀匠鋪以往一個月的收入。
短視頻、網絡直播與非遺的結合成效讓潘雪意識到," 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幫助手藝人走出生存困境,還能夠極大地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2020 年大學畢業后,潘雪瞞著家人成為了一名女銀匠。
目前,潘雪平均每隔 2 天就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手工銀飾的制作過程,四葉草手鐲、石頭耳墜、苗族復古發簪 …… 一個視頻一分鐘,一個個鮮活的非遺故事從貴州的大山里傳到中國各地。
潘雪告訴記者,自己最想做的是借勢互聯網與新媒體,讓非遺打開銷路,讓村里的老手藝人能回到家鄉靠手藝 " 吃飯 ",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