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楊培東,1993年7月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2015年,是
凱里市農業局第一批下到村里幫扶的第一書記,曾是州里的科技特派員。
和我一起來的駐村干部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我依然堅持在第一書記的崗位上,無怨無悔。
說到我,大家都說很牛。村干部說我很牛,是因為能把大伙團結到一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人民群眾說我很牛,我知道群眾想什么,要什么,一心一意為群眾的利益著想;局領導也覺得我很牛,我愛鉆大事,能做實事。
認理不認人
2017年,鎮里綜合評審后,擬表彰我為優秀駐村干部,結果被我回絕了。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剛到村里不久,還沒做出什么成績,還沒為老百姓做出幾件好事、實事,這個優秀我不要。
認識我的人都說,說我性格溫和,為人謙遜。但是為了群眾的切實利益,卻敢和領導“理論”,在市里討論大坪村的安全飲水項目時,由于大坪村已經實施過安全飲水項目,按道理是不能再實施。但我清楚群眾的實際情況,很多村民飲水還得不到保障,解決不了喝水問題,就會影響到全村出列問題。于是,我在大會上與領導理論,要求追加大坪村安全飲水提升工程這一出。最后,市直相關部門在實地考察后,采納了我的建議,追加大坪村安全飲水提升工程280萬元,惠及群眾2000余人。
2018年,我第二任第一書記期滿,市農業局黨組和凱棠鎮黨委主要領導到大坪村調研駐村幫扶工作,并就是否更換第一書記征求村兩委和群眾代表的意見。結果是,沒有一人愿意換,大家都希望我留下來。大家對我的評價是,能做實事、做大事,知道群眾想什么、需要什么,所以,決不能換。
這一次,“認理不認人”的我為難了,回想家有兩老,父母都80多歲了,母親身患腦梗,生活不能自理,小孩又在華中科大就讀大學,妻子又在街道上班。妻子多次求我向組織打報告說明情況,申請回來單位工作,以便照顧家人。我說:“如果有一個人說愿意換,我是毫不猶豫就回去了,但沒想到大家意見如此統一,我很感動,就又留了下來”。
勤耕“責任田”
大坪村是凱棠鎮最大的村,轄16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寨,總人口717戶41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2戶1049人,是一類貧困村。
我來到大坪村后,非常注重與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配合,只有村兩委成員團結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坪村的工作才能打開局面,單靠我一個“外鄉人”是成不了氣候的。
支書雷厲風行,是個急性子;主任人緣廣、口才好,善于向上要項目。各有各的優點,恰好又優勢互補,雖然都偶有牢騷話,但在我這里就都被消化掉。他也以身作則,要求所有村兩委成員,統一思想,務必保持村兩委班子的團結,這也為大坪村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村兩委團結了,一切工作都好開展,我不過是起到鼓勵和動員的作用,真正落實還得靠村干部們。
在我來之前,大坪村已經3年沒有發展過新黨員,而且黨員老齡化嚴重,這讓我很擔憂。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給大坪村黨支部注入新鮮血液,我從積極物色培養對象,補充后備力量,4年來,大坪村發展預備黨員2人,入黨積極分子5人。事實證明,這些后備力量在大坪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坪村有1000多名在校學生,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校學生就有321人,大部分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為因學致貧。
我一方面鼓勵和動員各自然寨建立教育基金會進行互助互愛,還自掏腰包支持教育基金會,先后在鎮級、村級教育金基會捐款共達13000元;另一方面,要求大家加強各項教育資助政策的核查,絕不讓一名在校學生因貧輟學。
“犁”出致富路
我做的事并不多,一年能夠為群眾辦一個實事、好事,是我駐村幫扶的目標,我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完成。
2016-2019年,我和村兩委很抓基礎設施建設,這三年,他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修通環寨公路,修通了產業路,現在村內實現組組通公路,出村公路就有7條,總旅程18公里;開挖了6條機耕道部長10公里;9000米步道基本硬化,全村安裝了298盞太陽路燈,極大改善了群眾的出行;有完善消防設施;實施完成大坪村飲水提升工程,確保全村飲水安全;投資198萬元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全村實施室內外電改;廣電網絡實現覆蓋全村。
2017-2019年,大坪村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我作為一名種養殖專家,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動員大坪村群眾發展種養殖業,并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為他們提供服務指導,培育致富帶頭人,增強群眾的致富本領。凡是有創業意愿的,我都耐心的給他們講政策,為他們申請微型企業補助,打通銷售渠道。這兩年,大坪村養殖大戶從3戶增加到13戶,微型企業增加到15個,涉及林下養雞、肉牛、鉤藤、生豬養殖等產業。
同時組建凱平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參與入股市級平臺公司、參與市級綠色子基金投資分紅,以“合作社+大戶+農戶”模式發展投資160.2萬元,大力發展林下養雞項目、肉牛養殖、黑毛豬養殖等養殖業;同時發展以鉤藤、白步、南板欄根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業。其中投資6萬元,鉤藤種植99.8畝,投資650萬元,發展林下種植白步550畝,還計劃發展林下種植南板欄根1950畝。其中肉牛養殖已實現分紅9.4萬元,全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黑毛豬養殖補助11.2萬元,涉及64戶貧困戶;有85戶享受特惠貸分紅38.25萬元,有34戶享受綠色子基金投資分紅13.6萬元。目前大坪村的產業發展規模已在全市的前列。
大坪村主要收入以傳統的種養殖業及外出務工收入為主。全村有青壯年勞動力有21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546人,有外出務工的有354人,發動他們外出務工成了增收的主要途徑,平時大量收集外地用工情況并及時告知村民。2019年春節期間,我帶領村兩委成員到
臺江革一工業園區,挨家挨戶走訪企業,到各企業人事部門咨詢用工信息,討要聯系電話。回到村里后,他們召集返鄉農民工進行就業宣傳,動員他們就近務工,這樣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顧家,破解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目前,大坪村在
臺江革一工業園區務工的人數,從去年的40多人增加到90余人。現在大坪外出務工勞動力多達1433人,為大坪實現貧困人口清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為今年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驗收。
現在大坪村群眾的致富之路越來越寬,到2019年12月,全村2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41人已全部脫貧,實現貧困人口清零目標,順利出列。在成功通過脫貧攻堅國家驗收過程中,大坪村的村莊面貌、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配套服務等都到顯著改善;入戶見面率很高;群眾滿意度、知曉率100%;漏評率和錯退率均為零,產業發展勢頭較好,綜合評價全市排名前列。
五年來,在家庭面臨眾多困難的情況下,我沒有請過公休假,如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耕耘在脫貧攻堅一線,從不回派出單位叫苦,從不找
領導喊累,默默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