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為此,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在全國推廣。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2018年12月28日,新時代“楓橋經驗”寫入《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資料圖:建所初期,楓橋派出所民警與縣級工作組民警合影
派出所是公安工作的最基層單位,是集打擊、防控、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戰斗實體。千方百計凝聚共識、系統謀劃科學布局、定期晾曬比學趕超……而今,“楓橋經驗”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成為新時期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典范。
今年年初,公安部于今年年初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活動,期間全國廣大公安派出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守人民至上,扎根基層、耕耘基礎,頑強拼博、默默奉獻,在一起起矛盾主動排查、一處處風險源頭化解中做到了防范在先、處置在早,在一個個街角巷尾嚴密守護、一起起案件公正辦理中維護了一方穩定,守護了一方平安,在一項項服務管理措施改革創新中讓老百姓辦事少跑腿、更便捷,有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楓橋經驗”是實現基層社會治理良性循環的一把“金鑰匙”。在“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的創建中強調,各地公安機關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基層基礎建設為保障,與時俱進地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著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作為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貴州入選的這三個派出所有何特別?他們在工作方式上有哪些創新?來和多彩貴州網一起,看看他們的工作故事。
貴州遵義市桐梓縣公安局新站派出所
為開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新站派出所改變“接警處警”模式,變被動為主動,協調法庭、司法、行業、鄉賢等力量,采取群眾會、干部會等方式,建立的群防群治組織和總結提煉的“十清十訓”、“一會四組”,“太白義巡”社會組織等為抓手,做提前主動開展工作,將事后接警處理變為提前介入處理,把各類矛盾化解在萌芽之前,確保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圖源:婁山關微信號
此外,為把各類矛盾化解在萌芽之前,今年年初,新站派出所還建了一間“老吳調解室”,用就地和遠程方式化解各種“疑難雜癥”糾紛,化解各類糾紛的滿意率達100%。
貴陽市公安局觀山湖分局金嶺派出所
金嶺派出所轄區內一部份屬于城區,一部份屬于農村,常駐人口4萬余人。這樣一個人口稠密、地處交通干線、流動人口多的城鄉結合區域,長期以來社會治安管理服務面臨著很大挑戰。金嶺派出所依托大數據優勢,充分運用“智慧門禁”、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平臺、“天網工程”“萬物互聯”等貴陽公安大數據建設項目,依托“一標三實”信息采集,全面加強重點人員動態管控,并建立義警巡邏隊伍、智慧安防小區等,全面打造具有金嶺特色的智慧警務“全息感知網絡”。

資料圖
2018年至今,該所共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12起,其中非警務調解87起,調解率100%,實現了轄區“矛盾不上交”。
黔東南州錦屏縣公安局隆里派出所
古城隆里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軍事城堡,積淀了600多年的發展歷史,隆里派出所被稱為古城下的“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中國傳統民俗規約,是隆里派出所的“法寶”。

資料圖
隆里派出所因勢利導,汲取錦屏文書“契約精神”的精華,集聚傳統民俗規約“教化”的正能量,把警務室建在村寨里,把“議和組”請進警務室,引導群眾將“村規民約”變為“自治合約”,積小安為大安,變平安為長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楓橋經驗”不斷煥發出新的實踐意義和新時代價值,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楓橋經驗”創新發展之路。
延伸閱讀
什么是“楓橋經驗”?
經驗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為此,楓橋在各居委會、村,甚至在一些重點企業都建立了相應的調解組織。近年,楓橋鎮共成功調處民間糾紛1000多起,調處成功率達97.2%,其中80%的糾紛在村一級就得到了解決。此外,楓橋鎮在健全普法工作網絡的基礎上,每年投入20多萬元用于法制宣傳教育,并對曾經有過違法行為的人員,堅持“不推一把拉一把,不幫一時幫一世”的原則。
經驗二:幫扶刑滿釋放人員
五年來,楓橋200多名刑滿釋放人員中,絕大部分人已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改好率達99.15%,有的人成了致富能手,有的人還入了黨,當上了村干部。
經驗三: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新模式
隨著經濟發展,楓橋鎮還針對外來務工人員推出新的管理模式,統一為外來員工解決住房和子女入學等問題,每年還評比“十佳外來優秀青年”,授予中高級人才以“榮譽鎮民”稱號。(記者 應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