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今年以來,貴州省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緊緊圍繞重點突出“穩”、著力加強“促”的工作思路,全力打好促進就業政策組合拳,目前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貴州2019“春風行動”為70.91萬人提供就業服務。圖為三穗縣經開區易地扶貧安置點舉行春風行動招聘會。
據統計,1至7月,全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7.7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0.33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55萬人,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67.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8%,有效控制在4.2%以內。
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公益性在崗人數5.08萬人
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向來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貴州堅持精準施策,實施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劃,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等就業專項服務活動,盡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為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截至7月底,貴州省已為6.8萬名2018屆實名制登記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并促進了6.31萬人實現就業;全省發放求職創業補貼6363.9萬元,其中省屬高校發放3394.8萬元,還啟動實施了萬名青年就業見習計劃。
全力推進就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通過構建上下聯動的就業扶貧工作機制、建立完善“一卡一庫一臺賬”、建立省、市、縣三級勞務協作站、建立縣級建立勞務公司和就業扶貧車間等措施。1至7月,全省共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15.73萬人,促進易地搬遷勞動力就業創業14.74萬人。
同時,還全力保障去產能職工等群體就業創業,加強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托底就業保障作用,實現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截至7月底,全省公益性崗位在崗人數達5.08萬人。
支持企業發展穩崗
發放穩崗補貼7476萬元
“穩定就業一人,脫貧致富一家。”在促進就業上,企業是毋容置疑的“主力軍”。貴州通過加大企業穩崗補貼、失業保險費返還、加強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有力舉措,不斷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增加就業動力。
在加大穩崗補貼發放力度上,簡化穩崗補貼申報流程,全面拓寬綠色通道,幫助企業降成本減負擔。1至7月,全省共發放穩崗補貼資金7476萬元,惠及1565戶企業。
為減輕企業負擔,5月1日起,貴州省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執行期限至2020年4月30日,失業保險繼續按現行規定執行,工傷保險繼續以現行八類行業基準費率為基礎下調20%。
據悉,1至8月,全省共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28.15億元,為企業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
鼓勵創業創新帶動
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9.32億元
納雍縣農牧局專業技術人員潘洪,帶頭在納雍縣董地鄉青山村、新華村、玉龍村、羅噶村建設4個糯谷豬養殖基地,帶動精準貧困戶1400余人脫貧,人均月工資可達1700元。
貴州鼓勵創業創新帶動就業,支持各市州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這是畢節市探索事業單位人員留職留薪領辦創辦山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項目,帶動群眾就業的成功案例之一。
與此同時,大力支持創業載體建設,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各級共認定創業孵化基地129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52家),帶動就業15.98萬人;創建農民工創業園(點)186家(其中省級51家),帶動就業22萬余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至7月,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9.32億元,新增扶持1.91萬人,帶動就業4.84萬人。
健全創業服務機制。通過深入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工作,積極開展創業之星評選、創業論壇等活動,營造敢于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
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
打通5級服務網絡
打通省、市、縣、鄉、村5級管理與服務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成貴州省勞動力培訓就業信息系統和“貴州就業幫”手機APP,實行失業登記常住地服務,還出臺了貴州省預防失業風險穩定就業局勢工作預案……為大力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貴州“牟足了勁”,實招頻出。
就業工作的痛點和難點在基層,貴州著力在“優質”上下功夫,著力構建起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將深入推進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加快貴州公共就業門戶網站建設,實施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保障計劃等。
同時,全力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出臺《貴州省農民全員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實施方案》,創新視頻點播觀看培訓模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
貴州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貴州將繼續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記者 李遠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