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將至,天氣回暖,正是祭掃、踏青出游好時節。然而,除了踏青祭掃外,清明還有許多有趣的流傳已久的習俗,快和小編來看一下吧。
折柳,插柳,戴柳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楊柳發芽抽綠,折柳本有“惜別懷遠”之意,所以古人在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的風俗。插柳,戴柳則是為了在清明節辟邪,北魏賈思勰就曾在《齊民要術》里提到:“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如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宜再折楊柳,但春光里漫步,遠觀微風吹動的柳條,也別有一般風情。
射柳
射柳是古時候清明節練習射箭的游戲。明朝書籍記載,射柳是將鴿子放進葫蘆里,然后將葫蘆掛于柳樹上,射箭人射中葫蘆,鴿子得以飛出,且以鴿子飛行的高度來定奪勝負,但此項運動到清朝中葉就逐漸消失了。
牽鉤(即拔河)
古人將拔河稱為“牽鉤”。它源于春秋后期,最初是軍人為了強身健體,在軍隊舉行的比賽,后來才流行民間。唐玄宗時期,就曾在清明節舉辦大型的拔河比賽,也是在唐朝開始稱此類比賽為“拔河”,直到今天,有些地方依然保留著清明拔河的習俗。
蕩秋千
五代的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寒冬一過,人們換上輕薄的衣物,架上秋千,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培養膽量,在唐宋時期,蕩秋千頗受女人和小孩子的喜愛。
放風箏
古時候,人們將自己的病狀寫在紙鳶上,將其放上高空后,再剪斷牽繩,風箏隨風飄走,寓意著紙鳶把病痛帶走,消除穢氣。除此之外,放風箏能鍛煉身體,古話云“鳶者長壽”,因為在放風箏時,人們眺望遠方,全神關注自己的風箏,雜念俱無,同時不間斷的跑停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了身體素質,因此放風箏也受到大家的喜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