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因為,2018年全省上下全力打好了脫貧攻堅“關鍵之戰”,但今年我們還將面對更加艱巨的“決戰”。
當然,世行行長“挖坑”只是一句玩笑,真正造成貴州貧困落后的“坑”是歷史地理等諸多原因沉積下來的,非一朝一夕就能“填平”。如今,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填平這個“坑”,還要在上面筑起長久致富的“高樓”。
關鍵之戰:我們這樣取勝
2018年貧困人口減少14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3%,14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易地扶貧搬遷入住76.19萬人,朝著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邁出了關鍵步伐。——摘自《2019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
簡單的幾個數據,卻凝聚了全省上下奮力攻堅的汗水和決心。“春風行動”綠了一片,全省累計完成玉米調減785萬畝,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生態家禽業“五大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夏秋攻勢”退了一批,14個縣(區)退出貧困縣。“秋后喜算豐收賬”富了一群,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冬季充電”學了一技,10萬講習員下到田坎傳技授能,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充電蓄能。
9月25日,桐梓、鳳岡、湄潭等14個縣(區)正式退出貧困縣。這是我省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也是我省第一次大規模退出貧困縣。“從去年開始,我們走村串戶,一戶戶摸底、落實,連夜守在工地監督施工,開完通宵的會接著就下組開展工作。”多彩貴州網駐桐梓縣四興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張連蘭說,他們連續一年都是這種工作狀態,幾乎沒有休息。“雖然累點,但確實為群眾做了一些事。過去幾乎沒有路的村組通了水泥路;貧困戶不是搬遷到縣城里,就是蓋起了小洋樓;過去的包谷地變成了經果林,養殖戶的牛羊也成規模了。看到這些,挺有成就感的。”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對桐梓縣“摘帽”的評估中,四興村是被考核的村之一,經過當地各級干部群眾的努力,這個過去省級一類貧困村順利通過評估。
“我從沒見過一個貧困地區,不發展工業,而是直接發展互聯網數字經濟。”讓金墉感嘆的貴州電商以其燎原之勢直接或間接帶動了近56萬名貧困戶脫貧致富。為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貴州省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綜合管理平臺”“電子商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電子商務商業信息服務平臺”三大平臺建設發展,使得那家網、美城網等一批本土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為黔貨出山提供了重要基礎。
另外, 2018年,全省規范化培訓農村勞動力63萬人。解決88.4萬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同時扎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扶貧,深入推進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扶貧合作,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百企幫百村”、民營企業“千企幫千村”行動。
四場硬仗:啃硬骨頭卻不能慢
2018年春節剛過,省委省政府就吹響沖鋒號,全面打響以農村“組組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四場硬仗”。
2017年,我省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三年大決戰啟動,這一壯舉將惠及1221萬農村人口、208萬貧困戶。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在貴州大地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通組公路建設熱潮。自從村組通了水泥路后,黔東南州岑鞏縣長坪村的竹筍產業逐漸壯大,產品走出大山,遠銷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村里的竹筍加工廠收益超過10萬元,村民每天有上百元的收入。
2018年底,全省農村“組組通”硬化路項目已開工5.55萬公里,完成“組組通”硬化路5.1萬公里,完成投資317.1億元,98%的村民組通硬化路。全省農村“組組通”沿線受益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達180余萬人,助推農村產業發展500余萬畝、鄉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個;帶動群眾增收81.2億元,其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27.1億元。年底,全省可實現除畢節市外,其他市(州)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怎么辦?2015年12月2日,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了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對貧困群眾來說,搬遷不僅僅是得到一套新房、換一個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拔掉窮根,從此走上脫貧致富路,換一種生活方式,過上幸福的新生活。位于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的“恒大幸福二村”是大方縣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之一,為了讓村民們能夠搬得進、穩得住,居住在幸福二村的所有住戶每戶都分配到了兩個蔬菜大棚。用“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方式,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每個月能領到工資,享受到了上班族的待遇。
安居與樂業并重。2018年3月,貴州提出易地扶貧搬遷的“六個堅持”,即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2018年12月,貴州又提出建好“五個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和基層黨建體系。2018年,貴州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18.24萬套,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已完成搬遷入住123萬人,搬遷勞動力中在外穩定務工的占62%左右。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2018年,全省經濟“穩”和“進”的基本面持續鞏固、持續向好。農業增加值、投資、貸款余額、居民收入、數字經濟增速居全國第1位。伴隨脫貧攻堅嘹亮號角,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啟動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行動完成投資802億元。“三變”改革插上鄉村致富翅膀,496.75萬農民變股東。產業革命帶動農業增加值創近五年來最快增速,重點推行直通直供直銷,省內學校、醫院、機關、大中型企業等單位要定向采購貧困村農產品,大力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帶動204萬農戶戶均增收1.01萬元。統計數據顯示,僅2017年,貴州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413.86億元,是1978年的123.3倍。農業增加值在全國排位提升到第15位,已躋身中等農業省份。
深度貧困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覆蓋全部貧困人口……2018年,最讓邊遠山區群眾感到欣喜的是,在家門口的鄉鎮衛生院,按照鄉鎮的收費標準,就可享受到縣級醫院,甚至省級、國家級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借助互聯網技術,引入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貴州走出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新模式。截止2018年底,貴州省遠程醫療平臺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目前已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4.2萬多例遠程會診服務,更多老百姓選擇在家門口看病。援黔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工作實現了貴州66個貧困縣縣醫院全覆蓋,惠及4000多萬人。
2018年,貴州深入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全力保障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直接按資助標準免費無障礙入學,教育精準扶貧資助貧困家庭學生46.5萬人。同時,全省各級各類學生資助順利開展,累計投入各級各類學生資助資金88.31億元,資助學生418.98萬人次。高校、中職、普通高中、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等階段學生入學得到全面資助。另外,貴州省共投入資金119.79億元加大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實現“兩個全覆蓋”,惠及學生894.67萬人次。
決戰來臨:我們已做好準備
2019年脫貧攻堅目標: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10萬人,18個縣通過脫貧摘帽考核驗收,17個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全面完成188萬人搬遷任務。——摘自《2019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
又是一組簡單的數據,但卻蘊含著更加艱巨的任務!2019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專門用一個章節來安排脫貧攻堅的任務,這在以往是少見的。2019年,在農村產業革命方面,貴州將以500畝以上壩區和25度以下坡耕地為重點,發展“專精特優”農產品,著力培育10個百萬畝農業生態產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力量打造10個左右黔藥優勢品種。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建成安置房16萬套,完成年度67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通組硬化路建設任務,確保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完成義務教育,著力提升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
該如何完成任務,確保脫貧攻堅“決戰”的勝利?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上世紀80年代,貴州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曾因貧窮而聞名全國。面對貧困,海雀村在老支書文朝榮的帶領下,從生態建設、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文化教育四個方面狠下功夫,將全村30多個荒山頭全部種上了樹,狠抓產業發展,成就了“海雀之變”。2016年,海雀村退出貧困村序列。2018年10月份,海雀村作為全國6個典型之一,參展了由國務院扶貧辦主辦的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
今年2月1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脫貧攻堅看海雀》,不僅向全國宣傳報道了貴州在脫貧攻堅上的典型案例,也為貴州全省上下鼓舞了士氣,樹立了必勝的信心。報道中的一句話值得我們記住:“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考驗著黨員干部的決心、意志,更考驗基層組織的組織力、行動力。”(李柏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