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1月14日,筆者跟著陳秋平到屯上村開展幫扶工作。

吳通滿家門口改造前

吳通滿家門口改造后

吳通滿家臥室改造前

吳通滿家臥室改造后
“‘瘦瘦的’你來啦?快來吃飯!”一進村就聽見一位苗族老奶奶喊道。因為陳秋平比她經常一起下鄉的同事教瘦,所以在這里,她被群眾親切地叫做“瘦瘦的”。“打浪,都扯啊!”(意為“不吃了,多謝!”)陳秋平用生硬的苗語答道。其實剛才在路上,陳秋平只吃了兩個油炸粑當做午飯。
陳秋平是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指導員,除需要做好業務工作以外,還要負責幫扶楊柳塘鎮屯上村的貧困戶。自縣公安局到屯上村開展幫扶工作以來,用心、用情、用力真幫實干,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轉變了他們的滿足于現狀的落后思想,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吳阿沙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吳阿沙家臥室改造前

吳阿沙家臥室改造后
家住屯上村巖頭上組的吳阿沙家在施秉縣委縣政府剛推行人居環境整治和“10個1”工程政策之時,因對幫扶干部抱著懷疑的態度而拒絕作出任何的改變,甚至對經常上門開展幫扶工作的陳秋平產生了抵觸情緒。
一次吳阿沙的風濕病發作,她的腿疼痛不止。而吳阿沙家所處的位置處在半山腰上,去最近的衛生院也有約10公里的路程。陳秋平得知后,不計她家拒不配合工作的“前嫌”,馬上電話了解病情,帶著藥品前往吳阿沙家。
陳秋平來到吳阿沙家,俯下身子為吳阿沙貼上膏藥,他們兩口子終于被陳秋平的真情實感觸動了。吳阿沙兩口子暗下決心:一定要配合陳警官的工作。
吳阿沙家門口的入戶路曾經就是用腳走出來的一條毛路,每次他們從外面回到家,都會給家里帶來一些不受歡迎的“禮物”——鞋上沾的爛泥。
一次陳秋平再次來到吳阿沙家,看到他們家院子里堆的水泥和砂子,腦子里反倒一片問號,便去問阿沙。“這么久來你到我們家太多次了,這次我們聽你的,先把進屋的泥巴路坎好。”阿沙答道。聽到這里,陳警官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也為吳阿沙一家思想上的轉變感到高興,開心地笑了。
吳阿沙家把入戶路硬化后,再也不用擔心回家一腳爛泥。他們兩口子發現陳警官帶來黨的政策是真的為老百姓著想。于是又計劃著搞好家里的衛生,把衣物擺放整齊,添置新床和衣柜、打一個衛生灶臺,修一個衛生廁所,室內地面硬化……吳阿沙一家根本停不下來。

吳阿沙家門口改造前

吳阿沙家門口改造后
“現在家里環境條件變好了,自己住著舒服,兒子、兒媳、孫兒回家過年也坐得住了,孫子還要爭著和我們兩口子睡嘞!”吳阿沙笑著說道,“我們還要繼續把我們家變得更好,帶動全村變得更好!”

龍老福家門口改造前

龍老福家門口改造后
離開吳阿沙家,走在村寨硬化路上,陳警官的背影在村里的路燈照射下顯得特別高大。現在應該還有很多像陳警官這樣的“瘦瘦的”同志們還忙碌在村頭村尾吧……(彭大峰 楊勝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