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作者:李田清 姚寧 楊光能
初夏的畬寨,被大自然裝點得綠意盎然。
5月6日,是記者在麻江縣金竹街道仙壩村蹲點采訪的第二天。
伴著花香馥郁的和風,記者來到畬族農民楊興昌家中,聽他講述自己給妻子發“工資”的故事。
“那是前幾年,我兩次創業失敗,妻子一氣之下外出打工。我為了‘哄’她回來一起創業,承諾加倍發她工資。”說起當年和妻子王興會齊心創業脫貧的往事,楊興昌語氣輕松又詼諧。
在一旁的王興會,則爽朗地笑了起來:“‘請’也好,‘哄’也罷,我回來是要幫襯他一把,否則他拿什么來發我工資?”

2016年,楊興昌摸索出芽苗菜培植技術,一上市,均供不應求
楊興昌今年45歲,1999年經人介紹與王興會結婚。婚后夫妻結伴外出打工,由于吃苦耐勞,打工10年,夫妻倆帶回存款十余萬元,日子過得不算富裕,倒也安穩。
天有不測風云。2009年王興會生病住院,經診治為乳腺增生,先后到凱里、都勻治療了大半年。第二年,她因患盆腔包塊再次住院,手術后一個多月才出院。

看到育苗棚里長出的嫩苗,楊興昌臉上露出了笑容
屋漏偏逢連夜雨。王興會的身體剛有所好轉,楊興昌75歲的母親又患上了腦梗塞,加之78歲的父親也是常年患病,一年四季和醫院交上了“朋友”,家中日子一下子墜入谷底。
脫貧攻堅開始后,楊興昌家成了首批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鄉鄰們憂心地說:“楊興昌家脫貧,猴年馬月的事!”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躺在“政策溫床”上等靠要,顯然不是楊興昌想要的生活。
2013年8月,聽說種冬蟲夏草很賺錢,他坐了汽車,又坐火車,跑到河南取經,回來搭棚干了起來,誰知栽培3個月沒發出一棵芽,損失一萬多元。

起壟、種植、除草、采摘都要親自動手
初戰失敗,楊興昌沒有灰心。
第二年,楊興昌從貴陽進來5000多元的地鱉幼苗,養起了地鱉蟲來。然而這次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上都勻、下凱里折騰了半年,只銷出幾十只。沮喪之余,他將萬余只地鱉蟲放歸山林。
“兩次創業失敗,不但讓我的脫貧夢碎了一地,還添了不少債務。” 一夜之間,楊興昌愁白了頭。
王興會也不理解了:“這簡直是敗家啊!”

楊興昌與妻子王興會一起種植拇指西瓜
為了掙錢養家糊口,王興會只身去了江蘇打工。
就在楊興昌心灰意冷時,村組干部和幫扶干部來到他家,耐心地開導他、安慰他,慢慢地他心里才過了這道坎。
思想通了,人也有了精氣神。但干點啥呀?在幫扶干部的參謀下,楊興昌這次選擇了投資少、見效快、有廣闊銷售市場的芽苗菜培植項目。
他整天泡在大棚里,半個多月后,芽苗菜試種成功,方寸大小的盤子里,長滿了綠瑩瑩的嫩苗。
由于楊興昌的芽苗菜品種齊全、口感鮮嫩、價格合理,周邊地區許多賓館、酒店及批發市場,都成了楊興昌的固定客戶。
一年下來,楊興昌種植芽苗菜收入四五萬元。

記者深入基層,蹲點采訪楊興昌脫貧故事
“興會,快回來吧!別人發你多少工資,我加倍發給你。”他打電話給王興會。
2017年初,外出打工近兩年的王興會剛回到家,楊興昌就將一本6萬多元的存折遞給她:“這是補發你去年的工資。”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2018年,楊興昌又引進新的產業項目——種植拇指西瓜。挖土、除草、澆水,每天天沒亮夫妻倆就起床下地,有時晚上就著月光還在田頭忙碌。
嫩綠的瓜秧爬滿了田壟,王興會瘦了好幾斤。
楊興昌心疼妻子,風趣地說:“等瓜收成了,發工資給你。”
王興會說:“好啊!收入全歸我。”
夫妻倆開心地笑了,笑聲灑滿山谷。